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皆扩而充之矣                  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仁,如礼何
D.足保四海                         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翻译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20-11-17更新 | 44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1-11-23更新 | 38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庄子•让王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B.“庠序”:“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D.“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句中的“所用养”,是与“所养”对言的。“所养”指土地;“所用养”指人,即当地民众。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B.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C.《庄子•让王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其中有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辩证扬弃。
D.《庄子•让王篇》恰当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5.结合所节选的两段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庄子对“待民”各持什么态度?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

材料二: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禹之义,而舜之德。

(节选自《说苑》)


【注】①愿比死者壹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夺其民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教,指接受教令、教诲。其中“承”是谦词,意为“承蒙”,常见的还有“承让”。
B.行政,文中指施行政事,与现在的“从事行政工作”中的“行政”意思不相同。
C.“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D.归,文中与“非”相对,“非”指的是非议批评,“归”指的是称颂赞许。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问杀人以梃与刃的区别和杀人以刃与政的区别,杀人的工具由实到虚,巧妙地将杀人与为政联系起来。
B.材料一中孟子认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就像率兽食人,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进行批判,语言形象且有力。
C.材料一中梁惠王认为晋国曾经很强,但传到自己手中却多方受辱,想要报仇;孟子不赞同他征伐,认为以仁就能实现无敌。
D.材料二中河间献王列举尧、舜两位明君的例子,运用排比突出尧的善于自省,运用对比突出舜重视谕教,二人都是仁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2)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
5.材料一、二都提到了对百姓的教化问题,教化百姓要注意哪些问题?
2023-12-1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稳派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令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驽马十                 驾:指马行走十天的路程
C.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D.省乎己                       参:验、检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C.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以孝悌之义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21-06-21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其君者也。   贼:偷窃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D.若火之始   然:燃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有是四端也
A.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B.剖以为瓢
C.无恻隐心,非人也。D.千里行,始于足下。
4.下列对短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每个人都有“四体”一样。
D.为了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②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021-10-27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三中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木棒。④穿窬(yú):穿壁翻墙,指盗窃行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的横线处。
壮者以暇日A修其孝悌忠信B入以事C其父兄D出以事E其长上F可使制梃G以挞秦楚之H坚甲利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
B.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仁、义”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C.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孝悌忠信,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孝悌”指的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反面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揭示了“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高深,而是从最粗浅的事做起,不害人、不偷盗。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更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