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甲文加点词“怜悯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
2.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3.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A.“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促织》)
B.“任何违犯、偏离、背弃所谓规章的行为,虽说跟他毫不相干,也总让他忧心忡仲。比如说有个同事做祷告时迟到了,或者听说中学生调皮捣乱了,或者有人看到女学监很晚还和军官在一起,他就会非常激动”(《装在套子里的人》)
C.“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红楼梦》)
4.《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对核心观点的论证思路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一: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笠脱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着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节选自《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材料二:

四 嗯,这两天老爷天天忙着跟矿上的董事长开会,到晚上才上楼看您。可是您又把门锁上了。

繁 (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四 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繁 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

繁 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 大概是很忙。

繁 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 我不知道。

繁 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 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这两天尽忙着跟他检衣裳。

繁 你父亲干什么呢?

四 大概跟老爷买檀香去啦。——他说,他问太太的病。

繁 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 谁?

繁 (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四 我不知道。

繁 (看了她一眼)嗯?

四 这一早晨我没有见着他。

繁 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四 (红面)您想,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怎么知道。

繁 (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得失言)老爷回家,家里没有人会伺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四 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家去睡么?

繁 那时是老爷不在家。

四 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繁 哦,(看四凤,想着自己的经历)嗯,(低语)难说的很。(忽而抬起头来,眼睛张开)这么说,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四 (胆怯地)你说的是大少爷?

繁 (斜看着四凤)嗯!

四 我没听见。(嗫嚅地)他,他总是两三点钟回家,我早晨像是听见我父亲叨叨说下半夜跟他开的门来着。

繁 他又喝醉了么?

四 我不清楚。——(想找一个新题目)太太,您吃药吧。

繁 谁说我要吃药?

四 老爷吩咐的。

繁 我并没有请医生,那里来的药?

四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

繁 煎好了没有?

四 煎好,凉在这儿好半天啦。

【四凤端过药碗来。】

四 您喝吧。

繁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四 我。

繁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四 倒了它?

繁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节选自《雷雨》)

材料三: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1.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黛玉无意说出“渔翁”“渔婆”的夫妻之言,看似闲谈,却暗含不吉之兆,预示二人姻缘终会如“画”和“戏”一样虚幻。
B.材料一中“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不顾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材料二中繁漪和四凤的对话正面表现了周朴园身上封建大家长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从中也能看出他对家中大小事务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D.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他认为百姓应当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黛玉独对秋雨,满怀愁绪,诗句“泪烛摇摇爇短檠”用泪烛将尽暗示自己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B.材料二中繁漪喝药的情节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后文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
C.材料二中四凤和繁漪的对话看似平淡简短,其中却蕴含着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交锋。
D.材料三体现了孟子行文畅达详尽、条理清楚的特点,运用了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论述气势雄健,逻辑缜密。
3.下列语句包含的思想与孟子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项是(     
A.墨子的“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荀子的“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C.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礼运》的“男有分,女有归。”
4.自然环境是用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有力手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2023-07-30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2.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3.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依据甲文,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
2.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3.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4.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5.甲乙两文的理论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
2021-06-20更新 | 770次组卷 | 6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