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姚、宋并称,而议者多优宋而姚,余谓不然。夫仡仡矜矜,万仞壁立,立于朝,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静深有谋,涵盖一切,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虽高,蛟龙不居;海虽浑,变化不测。余故曰崇胜也。

夫人主之愎谏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崇之对幸东都,与其黜姜皎、罢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为,而亦璟之所不能为者也。吾尝谓天宝之祸,宋璟在犹可忧,而姚崇在则无虑。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爱崇也,素矣。源乾曜奏事称旨,必曰姚崇之谋;不合,则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自崇死,而天下无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然临轩之礼,卒不相者,终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乐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则姑任之为快。而张九龄者,宋璟俦也,有其道无其术,道不合则争,争不得则去。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使其时有若崇者,为之内娱主意于所甚安,而阴以计挤小人于外,则终玄宗之世,林甫不得专政,而禄山不得入宫矣。

(节选自袁枚《姚崇宋璟论》)

材料二:

春,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上素服避正殿。时上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且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上大喜,从之,赐崇绢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礼于太极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閤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注】①东都:唐代指洛阳。②临轩之礼:出自《资治通鉴》中(姚、宋)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三年A之制B未终C遽尔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灾异H为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劣,文中指认为……不好,与《促织》中“成以其小,劣之”的“劣”意思相同。
B.假,文中指给予,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意思不同。
C.稔,文中指庄稼成熟,与《归去来兮辞》中“犹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
D.迁,文中指迁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之迁”的“迁”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姚崇、宋璟并称,但议论者多“优宋而劣姚”,不过袁枚更推崇姚崇。
B.姚崇作为大臣,能做到不显露出排斥小人的迹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远小人。
C.袁枚认为,如果天宝年间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这样的宰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
D.姚崇对幸东都之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
(2)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
5.材料一袁枚认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是如何佐证这个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4-05-22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簸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恭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乘舆:代指皇帝。②尚方:皇室库房。③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④烈祖封平原时图:明帝曹数封平原王时的地图。

材料二: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指口A言渴B婢进粥C懿D不持杯E而饮F粥G皆流出H沾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横,在本文中理解为形容词“跟地面平行的、左右向的”,与《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词义相同。
B.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查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属,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连接”,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相同。
D.遗,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赠送”,与《师说》中的“小学而大遗”的“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
B.孙礼忠心为国。对于官职和往事,孙礼并不在意,却因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天下混乱不堪而愤怒流泪。
C.李胜忠信可靠。司马懿在病重之际,深切叮嘱他去并州时要小心胡人的侵袭,并将儿子托付给他。
D.诸葛亮料事如神。诸葛亮几次向司马懿发出挑战后,司马懿上书请求交战,但诸葛亮知道这是司马懿还没有能战胜他的把握而暂时采取的计策。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5.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司马懿的形象特点。
2024-05-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始元年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王莽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铁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寻、邑纵兵围昆阳,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棚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乱,汉兵乘锐崩之,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王邑、严尤、陈茂轻骑渡水逃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标号。
雨A下B如注C川D盛E溢F虎豹G皆股H战I士J卒K赴水L溺死者M以万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通常指崤山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中的“山东”即此意。
B.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中的“候骑”是军官名。
C.己卯朔,其中“己卯”可以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月、日,“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D.陈,同“阵”,军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中的“陈”是“拿”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元年三月,汉军将领率兵攻克多地,王莽发兵应对,还以虎、豹、犀、象等猛兽来助军威。
B.汉军诸将见敌军人多势众,都往回跑,进入昆阳城,惊慌不安,担忧妻子儿女,并想从这里分散到其他城邑去。
C.刘秀率军冲向敌军斩杀几十人,将领们受到鼓舞都以一当百冲向敌人;王寻因轻敌而被杀,城里的军队也冲杀出来,敌军最终溃败。
D.汉军里应外合,势不可当,王莽军队溃不成军;逃跑的士兵互相踩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2)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2024-05-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合:十分之一。

材料二:

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节选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
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
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
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
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
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
(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
2024-05-1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毁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有删改)

材料二:

燕太子丹欲报秦仇。秦亦日出兵山东,祸且及燕。丹患之,问其太傅鞠武。其意固不独自快其私仇,亦以存燕也。武告以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自是合从旧局。而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武已默会其意,在得一士入秦,以行其劫与刺矣,故进田光。光转进荆轲。其血脉针线,皆归劫与刺之一路矣。光谓太子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语荆卿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看光此语,其少年为一刺客无疑,而太子之所求于光者可知矣。光自知力不能为,而进荆卿自代,偿以一死,明己之所以辞太子者,非惜其死,而虑事之不成也。及太子之告荆卿则曰: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是太子遣荆卿之意,不专重在劫与刺,而仍归于合从;不过借劫与刺以为合从地耳。其节次布置,皆以合从始终,中间更添遣荆轲刺秦王一段过脉。较之鞠武之计,曲折反多。而谓武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非其质矣。此一片苦心密计,即对鞠武时有难言者。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

(节选自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秦大将擅兵A于外B而内有乱C则君臣D相疑E以其间F诸侯G得合从H其破秦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祀,指无人奉祀,若“召公之庙”最终无人奉祀,则表明燕国亡国。
B.“则国家安如磐石”中的“安”与成语“安之若素”中的“安”意思不同。
C.顾,却、反而,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思相同。
D.固,必、一定,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君王应当任用贤才,按照礼制确立为政之道,用仁德安抚百姓,以信义结交邻国。
B.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当时应选择励精图治,让燕国变得安稳强盛,而不是谋划刺杀秦王。
C.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并以死表明他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推辞,而是担心耽误大事。
D.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之所以苦心密计刺秦王,是因为时势己变,他自知才能不如信陵君一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
5.请简单概括司马光与钟惺在评价燕太子丹时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4-05-19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考适应考试(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1]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若不可,则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

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函盛其首。太子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烨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荆轲至咸阳,事终不成,为秦王左右斩于咸阳宫。王使王翦伐燕,遂亡燕。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秦纪》)

注释:【1】王:秦王嬴政。嬴政出生在赵国,并于此度过了童年。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子遣樊将军入匈奴       疾:尽快
B.何足以             当:抵挡
C.于是荆卿于上舍       舍:安置
D.太子求天下之利匕首       豫:出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问傅鞠武/破秦必矣
B.太子受舍之/今行无信
C.秦遇将军,可谓深矣/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
D.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王/遂函盛其首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这就好比把肉弃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
B.连结一人之后交
结识一个人而后与他交流
C.数困于兵
屡次被战争拖累
D.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血沾湿衣裳,人就没有不立即死亡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与燕丹同在赵国时,秦王未以礼对待燕丹,为燕丹的报复埋下伏笔。
B.燕丹向荆轲陈说秦国蚕食诸侯国,表示自己要招募勇士劫持或刺杀秦王。
C.荆轲希望樊於期献出自己的头颅,确保自己能赢得秦王好感并接近秦王。
D.燕丹派遣荆轲报复秦王,行动失败,反招来秦国的攻打,导致燕国灭亡。
5.司马光为何认为燕太子丹“轻虑浅谋(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明。
2024-05-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节选自《孙子兵法·军形篇》)

材料二:

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狡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韩州刺史封同人诈乘驿马入朝谏。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尝言: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见胜A不过B众C人之所知D非善之E善者也F战胜而天下曰G善H非善之I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举起,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B.间,中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意思不同。
C.切,迫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切”意思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但不能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因此,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B.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C.唐太宗亲自在显德殿庭院教习士卒箭术,群臣因为这一做法与不可在天子处所持刀刃的律法不合而极力劝阻太宗。
D.太宗认为,大唐疆域之内的人都是他的子民,他对每个人都能以诚相待,没有必要对保卫他的将士加以猜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潮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2)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
5.对于取胜之道,孙子和唐太宗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4-05-1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①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若”意义相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024-05-1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仿真联考二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春,三月,除关,无用传。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功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诏曰A朕亲B率天下农C耕以供D粢盛E皇后亲F桑以供祭G服H其具礼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免除,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除”字意思不同。
B.道,引导,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中“道”字意思不同。
C.“甲寅”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记录时间的方法完全相同。
D.劝,鼓励,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的政治智慧体现在高瞻远瞩、统筹规划。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贮备大量的粮食。
D.文帝阐述农商关系时,强调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以此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
2024-05-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 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①昌邑,即昌邑王刘贺(前92年—前59年),也称海昏侯,又称西汉废帝。刘贺因权臣霍光扶持登基,后欲除霍光反被霍光以危害社稷等罪名废除。②高、光:分别指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欲与共济A天下B大C难D定霸王E之业F难矣G吾将更H举I而求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在文中为“过失”“罪过”的意思。与李密的《陈情表》里“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衅”意思不同。
B.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与韩愈的《马说》里“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用法不同。
C.公事,在文中为“朝廷之事”“公家之事”的意思。现代汉语常说的“公事公办”的“公事”与此类似。
D.九锡,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锡备物”可见曹操当时在朝中地位之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诸将想北面拥立刘虞,但曹操却准备西向逢迎幼主,这表现出曹操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见识。
B.曹操抢先奉迎天子,既站到了道义的高地,也赢得政治的便利,还让袁绍被天子归罪,遭遇舆论压力。
C.郭嘉认为袁绍虽有好才之心,却无用人之智,且不善决断,难以成事。这也是他改投曹操的重要原因。
D.司马光认为,按孔子的理念,管仲被称“仁”,那荀彧的辅佐之功不亚于管仲,也可称“仁”,由此曹操也可称仁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2)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5.文中的荀彧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杜牧和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存在分歧。你认为两者争议的焦点是什么?试根据文本进行说明。
2024-05-11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