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图圈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A二千人B内惟九人逗遛C不明D官人E有谙识者F就九人G内四人非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一种文体,用于陈述事情经过,与《苏武传》中“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同。
B.间行,指秘密穿过,“间”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不同。
C.合契,犹“合符”,指相合;也可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融洽,意气相投。
D.善始克终,指善始善终,其中的“克”与成语“克已奉公”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侍郎虞世基将地方告败求救的消息隐瞒不报,并哄骗隋炀帝说盗贼将要被彻底消灭。炀帝对此深信不疑,以致盗贼更加猖獗。
B.越王派遣元善达前往江都,劝谏隋炀帝速回东都以解李密之围,炀帝大怒,认为越王年少被属下欺骗,元善达是在当庭欺辱自己。
C.唐太宗认为臣子不能因君王暴虐就闭口不言,不行使匡快的职责,这样最终会国破家亡,应以此警示自己和大臣,不要重蹈覆辙。
D.魏征认为隋朝追查盗贼,却致两千多人枉死,主要是隋炀帝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大理丞张元济发现其中有冤情,但是已于事无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
(2)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后世应从隋炀帝灭国一事中吸取哪些教训。
2024-03-26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何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谐。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并疾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陛下践阼垂三十年”与“弃垂成之功”(《三国志》)两句中的“垂”字含义相同。
C.“欲引以为相”与“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D.“宜一造门”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当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询问意见。张九龄持反对态度,担心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忧患,可玄宗并没接受。
B.惠妃极为宠爱儿子李瑁,千方百计帮儿子上位,致使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坚决反对,据理力争,直到九龄罢相,太子仍安于其位。
C.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人正直,进言张九龄将李林甫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炅逐出了朝廷,使得李林甫嫉恨在心,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
D.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以便自己独揽大权,于是恐吓谏官们,明言不准他们进谏议政,后又用杀鸡儆猴法使谏诤之路完全断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2023-01-08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主还平城。魏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皆坐贪残不法,洛侯、目辰伏诛,提徙边。又诏以“候官千数,重罪受赇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自是吏民始得安业。

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桢,坐赃当死。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吕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冯太后谓群臣曰:“文祖前自谓廉,今竟犯法。以此言之,人心信不可知!”魏主曰:“古有待放之臣。卿等自审不胜贪心者,听辞位归第。”宰官、中散慕容契进曰:“小人之心无常,而帝王之法有常;以无常之心奉有常之法,非所克堪,乞从退黜。”魏主曰:“契知心不可常,则知贪之可恶矣,何必求退!”迁宰官令。

魏主访群臣以安民之术。秘书丞李彪上封事,以为:“豪贵之家,奢过度,第宅车服,宜为之等制。又,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高宗文成皇帝尝谓群臣曰:‘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日思之,岂唯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尚书李䜣免冠谢。此近事之可鉴者也。臣谓宜准古立师傅之官,以训导太子。

“又,汉置常平仓以救匮乏。去岁京师不稔,移民就丰,既废营生,困而后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曷若豫储仓粟,安而给之,岂不愈于驱督老弱糊口千里之外哉!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师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粟积之于仓,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如此,民必力田以取官绢,积财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数年之中,谷积而人足,虽灾不为害矣。帝善之。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有删节)


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B.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C.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D.初/魏朝闻桢贪暴/遣中散闾文祖诣长安察之/文祖受桢赂/为之隐/事觉/文祖亦抵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位归第,文中指辞去官职回家,与“解官”“致仕”“乞骸骨”“解褐”同义。
B.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
C.免冠,意思是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文中表前一含义。
D.籴,买米的意思,引申为买入之意。“粜”意与“籴”相反。卖米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太后认为人心要克服贪婪的欲望,像王桢这样崇尚廉洁的人在钱财利益的诱惑下,也会利用权利接受贿赂。
B.中散大夫慕容契进言,知道人心是不可能不变的,贪婪是令人厌恶的,得到孝文帝的赞同,提升他为宰官令。
C.高宗文成皇帝在谈论自己学习不足的时候,高宗认为不只是自己个人的过错,也有师傅管教不严、做事不勤勉的原因。
D.秘书丞李彪认为安定百姓,应该事先把粮食储存起来建立粮仓,灾荒时节将粮食发放给灾民,比把百姓驱赶到远方要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
(2)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
2022-05-2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以阳夏侯陈豨为相国,监赵、代边兵。豨常慕魏无忌之养士,及为相守边,告归,过赵,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赵相周昌求入见上,具言豨宾客甚盛,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自东击之。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

十一年冬,上在邯郸。陈豨将侯敞将万馀人游行,王黄将骑千馀军曲逆,张春将卒万馀人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豨军遂败。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上还洛阳,闻淮阴侯之死,且喜且怜之,问吕后曰: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彻计。上曰:是齐辩士蒯彻也。乃诏齐捕蒯彻。蒯彻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彻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君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上曰:置之。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B.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C.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D.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指辅助君主处理国政的官员,各朝称呼略有不同,比如宰相、国相、丞相等。
B.宾客,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指客人或者使者,也可以指贵族的门客。文中指后者。
C.官徒,指官府的徒隶,即隶属于官府的刑徒,为官府服劳役的犯人,没有人身自由。
D.三族,一般是指父族、母族和妻族,如《荀子·君子》中说,“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眼光敏锐。看到陈豨放弃战略要地退守漳水,断定其大势已去。他敏锐发现王黄的作用,悬赏捉拿以致陈豨军败。
B.刘邦善于用兵。刘邦亲自率兵去平定叛乱,陈豨的叛军兵分多路来势汹汹,刘邦调兵遣将各个击破,最终凯旋还洛。
C.刘邦行事果断。韩信与陈豨暗中勾结,打算趁刘邦在外征战、都城兵力空虚之机发动政变,事发后刘邦授命吕后诛杀他。
D.刘邦胸怀宽广。蒯彻曾劝韩信谋反,刘邦本要烹杀他,但听了蒯彻的辩解后大度地放过他,表现出君王宽宏的气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诸不法事,多连引豨。
(2)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2022-03-1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