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图圈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A二千人B内惟九人逗遛C不明D官人E有谙识者F就九人G内四人非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一种文体,用于陈述事情经过,与《苏武传》中“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同。
B.间行,指秘密穿过,“间”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不同。
C.合契,犹“合符”,指相合;也可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融洽,意气相投。
D.善始克终,指善始善终,其中的“克”与成语“克已奉公”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侍郎虞世基将地方告败求救的消息隐瞒不报,并哄骗隋炀帝说盗贼将要被彻底消灭。炀帝对此深信不疑,以致盗贼更加猖獗。
B.越王派遣元善达前往江都,劝谏隋炀帝速回东都以解李密之围,炀帝大怒,认为越王年少被属下欺骗,元善达是在当庭欺辱自己。
C.唐太宗认为臣子不能因君王暴虐就闭口不言,不行使匡快的职责,这样最终会国破家亡,应以此警示自己和大臣,不要重蹈覆辙。
D.魏征认为隋朝追查盗贼,却致两千多人枉死,主要是隋炀帝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大理丞张元济发现其中有冤情,但是已于事无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
(2)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后世应从隋炀帝灭国一事中吸取哪些教训。
2024-03-2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被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魏善A楚B下C兵D三川E塞轘辕缑氏F之G口H当I屯留J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
B.“去王业远矣”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
C.“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D.“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2)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5.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文A行B甚高C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狭G少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
B.经,是“处理”的意思,与《登泰山记》中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的“经”意义不同。
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D.垂意,敬辞,用于让别人留意,“垂”的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像“垂询”“垂念”都是这种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安石是十分了解与信任的,最终没有受唐介等人的影响,任命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2)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

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注]百辟:指百官。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你将你的选项写在横线上。
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贤P所Q难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2023-10-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林甫并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九龄善”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B.“林甫并疾之”与“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中的“疾”字含义不相同。
C.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
D.“自是谏争路绝矣”与“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中的“绝”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2023-08-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七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何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谐。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并疾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陛下践阼垂三十年”与“弃垂成之功”(《三国志》)两句中的“垂”字含义相同。
C.“欲引以为相”与“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D.“宜一造门”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当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询问意见。张九龄持反对态度,担心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忧患,可玄宗并没接受。
B.惠妃极为宠爱儿子李瑁,千方百计帮儿子上位,致使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坚决反对,据理力争,直到九龄罢相,太子仍安于其位。
C.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人正直,进言张九龄将李林甫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炅逐出了朝廷,使得李林甫嫉恨在心,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
D.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以便自己独揽大权,于是恐吓谏官们,明言不准他们进谏议政,后又用杀鸡儆猴法使谏诤之路完全断绝。
2023-07-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臣闻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褒。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宋金刚军中食亦尽。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技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   长:生长
B.虽之以严刑   董:督察
C.能而任之   简:简要
D.岂身乎   顾:顾惜
2.下列对文本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B.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C.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D.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
3.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先用排比句凸显主旨“思国之安,必积德义”,再从反面论证,进一步劝谏。
B.“十思”角度各有不同,魏征提醒太宗作为统治者要重视个人修养,使国家长治久安。
C.文本一结尾指出,君王无需亲自处理政务,可以通过耳目感官尽力去享受巡游的快乐。
D.文本二中,面对竭力劝谏的刘弘基,李世民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行,尽显其不凡气度。
4.请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023-07-12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帝初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竞诛,故俗传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 / 灼烂者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 而不录言曲突者 /
B.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 / 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 / 灼烂者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 而不录 / 言曲突者 /
C.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灼烂者 / 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 而不录言 / 曲突者 /
D.邻里共救之 / 幸而得息 / 于是 / 杀牛置酒 / 谢其邻人 / 灼烂者在于上行 / 余各以功次坐/ 而不录言 / 曲突者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秉权意思是执掌政权,“秉”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秉”字含义不同。
B.牛酒指的是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文中指主人犒劳邻人的东西。
C.骖乘是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的“参乘”含义相同。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也泛称国家,“社”与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霍氏家族被诛灭后,徐福因为察微知著,多次上书,他的功劳马上得到了皇帝十匹绢帛的封赏,后来又任命徐福担任了郎官。
C.曲突徙薪讲了主人不听客人意见,没有防患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的故事,后来论功宴请,主人请了救火和提出宝贵意见的人。
D.班固评论说:霍光肩负重任,功勋卓著,但是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理,欲壑难填,最终导致了宗族被全部诛灭的悲惨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2)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023-07-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 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上谓裴寂曰:“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 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帝王。文中指唐太宗。②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B.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C.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D.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更日宿直                                 更日:隔日
B.或至夜分乃罢                              罢:停止
C.比多上书言事者                           比:如果
D.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寤:醒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见,遴选才学之士,临朝听政之暇,常在内殿与其讨论古人之言、过往之事,或是商量政务,有时直到夜半才结束。
B.唐太宗重视人才。封德彝久未举荐贤能,理由是没有奇才,唐太宗告诫他,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应当取其所长,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说国内没有贤才。
C.唐太宗见识超人。窦轨诬陷獠人反叛,请求征讨。唐太宗认为獠人只是偷窃,并非反叛,地方官员倘能施以恩德信义,他们自然归服,最终不许出兵。
D.唐太宗处事周全。长孙顺德受贿事发,唐太宗反而赐予他绢帛,目的是以此羞辱他,令其反躬自省;如果顺德不知羞耻,则是禽兽,杀掉他也是无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②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2023-02-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