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材料二: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历数百年B宗主C天下D虽以晋楚E齐秦之强F不敢G加者H何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词义相同。
B.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词义相同。
C.改玉改行,古代贵族佩玉而行,玉声与步拍相应,更换佩玉意味着改变身份。
D.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以后,提出想在自己去世后使用天子丧礼“隧”,正反映了材料二中“周道日衰,纲纪散坏”这一历史事实。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没有因为对方功劳大而不顾国家礼法,而是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婉转。
C.材料二举晋文公请隧于襄王的事例,证明周朝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能延续统治,是因为周王作为天子的名分还在,各诸侯不敢违背礼制。
D.材料二文末司马光评价三家分晋事件,认为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反而升大夫为诸侯,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都不能坚守而全都废弃了,是自乱纲纪之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2)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5.晋文公对周襄王有匡扶危难之功,但请隧却是僭越之举。在此情形下,周襄王是如何一步一步拒绝晋文公,直到他不敢再请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月,魏以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讨破六韩拔陵。四月,高平镇民赫连恩等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应拔陵。魏将卢祖迁击破之,琛北走。

卫可孤攻怀朔镇经年,外援不至,杨钧使贺拔胜诣临淮王告急。胜见于云中,说之曰:“怀朔被围,旦夕沦陷,大王今顿兵不进,怀朔若陷,则武川亦危,贼之锐气百倍,虽有,不能为大王计矣。”许为出师。胜还,复突围而入。钧复遣胜出觇武川,武川已陷。胜驰还,怀朔亦溃,胜父子俱为可孤所虏。

魏主引丞相、令、仆、尚书、侍中、黄门于显阳殿,问之曰:“今寇连恒、朔,逼近金陵,计将安出?”吏部尚书元义请遣重臣督军镇恒、朔以捍寇,帝曰:“去岁阿那叛乱遣李崇北征崇上表求改镇为州朕以旧章难革,不从其请。寻崇此表,开镇户非冀之心,致有今日之患;但既往难追,聊复略论耳。然崇贵戚重望,器识英敏,意欲遣崇行,何如?”仆射萧宝寅等皆曰:“如此,实合群望。”崇曰:“臣以六镇遐僻,密迩寇戎,欲以慰悦彼心,岂敢导之为乱!臣罪当就死,陛下赦之;今更遣臣行,正是报恩改过之秋。但臣年七十,加之疲病,不堪军旅,愿更择贤材。”帝不许。

东西部敕勒皆叛魏,附于破六韩拔陵,魏主始思李崇之言。丙申,下诏:“诸州镇军贯非有罪配隶者,皆免为民。改镇为州,以怀朔镇为朔州,更命朔州曰云州”。

臣光曰:李崇之表,乃所以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魏肃宗既不能用,及乱生之后,曾无愧谢之言,乃更以为崇罪,彼不明之君,乌可与谋哉!《诗》云:“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睥我悖。”其是之谓矣。

(节选自《资治通签•梁纪六》)

材料二:

(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去岁阿那叛A乱B遣李崇C北征D崇E上表F求改镇为州G朕以旧章H难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平,指张良、陈平,后代指有雄才大略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入则周公、召公”的手法与之相同。
B.金陵,古邑名,是南京市的别称;也指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几任皇帝在平城修建的皇家陵园。本文是指后者。
C.“北行”中“北”的意思是向北,方位名词做状语。这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 “北”的意思、用法都不同。
D.文中“闻”与《师说》“闻道有先后”、《论语十二章》“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闻”的意思、用法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朔被攻打了一年,一直未等到援军。后来贺拔胜说服元彧出兵,但仍未能避免沦陷。
B.李崇在平定恒、朔叛乱之时,上表提出改镇为州的建议,但魏主一直未采纳他的意见。
C.魏主认为是李崇让镇户有了非分之想才导致祸患,但未治罪李崇,反而让他带兵出征。
D.司马光用“听言则对,诵言如醉”批评魏肃宗听到好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的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六镇遐僻,密迩寇戎,欲以慰悦彼心,岂敢导之为乱!
(2)李崇之表,乃所以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
5.齐威王与魏肃宗两位国君对大臣劝谏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4-04-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王莽征天下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微之于阳关。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逆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旗帜蔽野,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或车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王邑、王寻之师,号称百万,以临瓦合之汉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诸将欲散归诸城光武决迎敌之志诸将不从倾覆随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难以晓譬于群劣,则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听之时也。乃微笑而起,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万一诸将不再问而遽焉骇散,能弗与之俱糜烂乎?呜呼!此大有为者所以异于一往之气矜者也。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兴废之几,非旷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转其轴。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必赐之以勇。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将欲散A归B诸城C光武决D迎敌之志E诸将F不从G倾覆H随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宛城未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拔”词义不同。
B.会,适逢。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陈涉世家》)中的“会”词义相同。
C.“自将步骑千余”与“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中的“将”词义相同。
D.“俟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与“俟我于城隅”(《静女》)中的“俟”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征集了几百位懂兵法的人,并任为军吏,还挑选训练士兵,组建了规模盛大的军队,出师的盛况是秦汉以来所没有的。
B.光武帝向众将领陈述了昆阳之战的利害关系,认为大家不要分散,否则就不能保全,但是遭到了众将领的反对。
C.在攻打昆阳城的问题上,严尤与王邑意见不一,严尤认为先攻破宛城,昆阳城自然归服,王邑则力主率军攻打昆阳。
D.王邑军队激烈攻打昆阳城,百姓害怕,想让主帅献城,光武帝身先士卒,其部众在其精神感召之下,乘胜进击,战果丰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2)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5.王夫之对昆阳之战中光武帝的表现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