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惠,字伯仁。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期,立斩以徇。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惠仓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兴宗即位。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萧孝穆曰:“我先朝与宋和好,无罪伐之,其曲在我;况胜败未可逆料。愿陛下熟察。”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重熙十三年,夏国李元昊诱山南党项诸部,帝亲征。元昊惧,请降。惠曰:“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计,车驾亲临,不尽归所掠。天诱其衷,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帝从之。诘旦,进军。夏人列拒马于河西,蔽盾以立,惠击败之。元昊走,惠麾先锋及右翼邀之。夏人千余溃围出,我师逆击。大风忽起,飞沙眯目军乱夏人乘之蹂践而死者不可胜计。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既归,遣赐汤药及他锡赉不绝。清宁二年薨,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讣闻,辍朝三日。惠性宽厚,自奉俭薄。兴宗使惠恣取珍物,惠曰:“臣以戚属据要地,禄足养廉,奴婢千余,不为阙乏。陛下犹有所赐,贫于臣者何以待之?”帝以为然。故为将虽数败衄,不之也。

(节选自《辽史·萧惠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飞沙A眯目B军乱C夏人乘之D蹂践E而死者F不可G胜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与“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后”用法相同。
B.“惠仓卒列阵”与“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两句中的“卒”均为通假字。
C.“师老民疲”与“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老”含义不同。
D.“不之罪也”与“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罪”分别为“归罪”和“罪过”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六年,西阻卜反叛,出其不意攻打萧惠军营,萧惠部众请求趁机迎击,乌八也请求夜劫敌营,但萧惠均未采纳;后萧惠设伏兵袭击取胜。
B.辽兴宗有一统天下之意,谋划夺取三关,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此事,萧惠认为辽强宋弱,建议辽兴宗亲率六军攻取三关,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
C.重熙十三年,萧惠奉命攻打李元昊,在河西将其击败,李元昊逃走,萧惠指挥先锋及右翼军拦截李元昊,夏军一千多人溃围,遭到迎头痛击。
D.重熙十九年,萧惠请求辞官,朝廷未允,他遵照诏令乘肩舆入朝、扶杖上殿,再次请求告老还乡,朝廷才批准。萧惠去世后,朝廷隆重哀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先朝与宋和好,无罪伐之,其曲在我;况胜败未可逆料。
(2)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
5.萧惠主张征讨李元昊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10-07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摸底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四年,徙彰愍宫使。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可以代称历史记载,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帝王一般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主管栗园时,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把握好分寸,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告诫皇上,治盗的方法并非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坚决拒绝;他直言穆宗英明,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2)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2023-05-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何害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之起居,悉以实录。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B.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C.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D.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或国库里的钱财,文中指后者。
B.太宗,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继承者一般称“宗”
C.海内,古人认为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D.朕,秦以前指第一人称“我”,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身为官宦子弟,从小便赴南山读书,他勤奋好学,饱览经史,这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B.萧韩家奴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借炒栗一事劝谏皇上掌管国家应掌握火候,合理有度。
C.萧韩家奴博览经史,擅长从古代圣贤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经验,如借助唐太宗的观点巧妙规劝君主体恤民生。
D.面对君王提出的问题,萧韩家奴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而是坚持坦诚相答,如此表现也令君主深受触动。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5.萧韩家奴为什么认为穆宗是国家创业以来的贤主之首选?请结合文本简要阐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䌷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节选自《辽史·张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B.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C.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D.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其中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管五礼之仪制、学校贡举之法以及赋税财政等。
C.致政,古代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犹致仕。古代官员退休需自己请辞,将官职交还皇帝,称作“以礼致仕”。
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地位不同,死的称谓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正直诚谨,深受当地长官器重。他在云州任幕官时,圣宗到云中游猎,他被云州的节度使当成宝物献给了皇帝。
B.张俭质朴无华,但心中颇有见识。在接受召见时,他被问及世情时务,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受到皇帝的青睐。
C.张俭清贫自守,不贪恋金银财宝。他每餐只食一菜,衣服破旧,皇帝让他到内府任意取用物品,但他只拿了三匹布。
D.张俭体恤民生,敢于为百姓发声。被斩首的盗贼不是正犯,被斩首者的家人申冤,他多次请求审理,但皇帝没有允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
(2)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保宁间,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为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迁,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

书奏,帝嘉叹良久。未几卒,赠太子太保,诏有司给葬。

(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B.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C.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D.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季,隋朝末年,“季”在文中指一个朝代或一个时代的末期。
B.祖考,文中指父祖之辈。“考”指已故的父亲,“妣”指已故的母亲。
C.定省,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郑玄言:“省,问其安否何如。”
D.日昃,古代表示时间,指太阳偏东之时,红日刚出山,日光照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得臣好学善文,深受皇上器重。他好学,博通古事,尤其擅长作诗;多次升迁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常参与朝议;圣宗即位后兼任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B.马得臣一心为主,敢于直言进谏。待到扈从将军讨伐宋,他进言对投降的不要滥杀,对逃走的不可穷追;皇上打鞠没有节制,他又以太宗、玄宗之事劝谏。
C.马得臣赞扬圣宗,希望他效仿二帝。首先希望皇上亲睦六亲,加倍爱敬;其次希望皇上兴隆文治;最后指出击球走马有三不宜,委婉地劝谏皇上。
D.马得臣严于责己,劝言委婉恳切。他自称为愚臣,认为自己身为臣子,对于皇上的圣明没有什么补益;谏书中说,倘若陛下不认为他的言论迂腐,抽时间看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2)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
2021-11-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超级全能生”高三全国卷地区9月联考(甲卷) 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大石传

(元)脱脱

①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萧德妃归天祚。天祚怒诛德妃而责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对曰:“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民涂炭。即立十淳, 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于他人耶?”上无以答,赐酒食,赦其罪。

②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刺、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众,曰:“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③延庆三年,班师东归,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三月,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旗以誓于众曰:“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兵而还。

(节选自《辽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有删节)


注:①林牙,辽时官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       (2)其后嗣君乐无厌(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惟尔众亦有我国家(       
A. 怀念     B.痛惜       C.顾念        D.痛苦
(2)兵而还(       
A.约束     B.强制       C.收住缰绳       D.率领
3.请用“/”画出下列句子中三处需要停顿的地方。
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
5.第②段耶律大石能得到精兵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6.耶律大石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2020-05-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9-20高三下·河北衡水·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蔻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钱库粮仓的意思。在古代,“帑” 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 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官记载历史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他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贤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
(2)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020-03-08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四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毕,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周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选自《辽史·张俭传》)


[注]①尚食:官职名,照顾君王饮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B.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C.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D.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豫,“豫”是快乐、安闲的意思,“不豫”就是身体不适,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B.尚父,亦作“尚甫”,原指周朝吕望,意为可尊敬的父辈,后世用于尊礼大臣的称号。
C.便殿,相对于正殿而言,在偏殿接见大臣处理政事,可见皇上对臣子赏识与恩宠。
D.致政,即入仕,指官员进入仕途后得到皇帝赏识,皇上把执政的权柄授予给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明智干练,历任显职。辽圣宗曾经向他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他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得到了辽圣宗的赏识,多次升任到同知枢密院事等职。
B.张俭生活简朴,衣食简单。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有件破旧袍子穿了三十多年。
C.张俭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官府捉住了八个盗贼,把他们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真正的犯人。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接连多次请求审理,请求稍加存问安抚。
D.张俭心系苍生,阻止战争。担任丞相期间,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按礼节,皇上准备亲征,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极言陈说战事利害,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2)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
2020-01-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奉新一中、南丰一中等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2014·上海奉贤·一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马人望,字俨叔。咸雍中,为松山县令。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吐浑怒,下吏,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

②改上京副留守。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人望令关津稽察行旅,悉获其盗。迁保静军节度使。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繦。

③未几,拜参知政事。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奸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逾年,天祚诏之,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遂拜南院枢密使。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

④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其畏慎如此。

(选自《辽史·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能吏》,有删改)


【注】①轩轾:喻指高低优劣,此处意为营私舞弊。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复引   (         )                 (2)近臣有宋还者(         )
(3)皆使别   (         )                 (4)喜怒不       (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近臣有聘宋还            民所患
B.炷艾,                      方其系燕父子
C.贼弃所掠               江浙之梅皆病
D.畏慎如此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
(2)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
4.第①段萧喜曰“为民如此,后必大用”,文中多处史实体现了马人望施政以民为本的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两处。
5.分析第④段“愀然”一词的表达效果。
2019-11-0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D.“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2019-10-10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