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周作人(1884-196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雨

周作人


伏园兄:

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雨,每感困难,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内,冒雨夜行,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趣,虽然较为危险,一不小心,拙劣地转一个身,便要使船底朝天。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实在不很满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①你往陕半天去似乎要走好几天的准沙漠路,在那时候倘若遇见风雨,大约是很舒服的,遥想你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未可知,这须等你回京后问你再说了。

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这回受惊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岛君渠们(他们)俩,因为梁上君子如再见光顾,一定是去躲在渠们的窗下窃听的了。为消除渠们的不安起见,一等天气晴正,亟须大举地修筑,希望日子不至于很久,这几天只好暂时拜托川岛君的老弟费神代为警护罢了。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啦哗啦的雨声在我的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得很不痛快。还有一层,前天晚间据小孩们报告,前面院子里的积水已经离台阶不及一寸,夜里听着雨声,心里胡里胡涂地总是想水已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②好容易到了早上五点钟,赤脚撑伞,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这才叹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倘若这样兴高采烈地跑去,一看却没有水,恐怕那时反觉得失望,没有现在那样的满足也说不定。幸而书籍都没有湿,虽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但是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也很是不愉快。现今水虽已退,还留一种涨过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固然不能留客坐谈,就是自己也不能在那里写字,所以这封信是在里边炕桌上写的。

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趟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大人见小孩们玩得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其中两个都是大人——其一为我的兄弟,其一是川岛君。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虾蟆。从前同小孩们往高亮桥去钓鱼钓不着,只捉了好些虾蟆,有绿的,有花条的,拿回来都放在院子里,平常偶叫几声,在这几天里便整日叫唤,或者是荒年之兆,却极有田村的风味。有许多耳朵皮嫩的人,很恶喧嚣,如麻雀虾蟆或蝉的叫声,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痛恶而深绝之,大有欲灭此而午睡之意。我觉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随便听听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这些久成诗料的东西,一切鸣声其实都可以听。虾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静听,往往变成一种金属音,很是特别,又有时仿佛是狗叫,古人常称蛙蛤为吠,大约也是从实验而来。③我们院子里的虾蟆现在只见花条的一种,它的叫声更不漂亮,只是格格格这个叫法,可以说是革音,平常自一声至三声,不会更多,唯在下雨的早晨,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

④这一场大雨恐怕在乡下的穷朋友是很大的一个不幸,但是我不曾亲见,单靠想象是不中用的,所以我不去虚伪地代为悲叹了。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的私事,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今天太阳已经出来,傍晚可以出外去游嬉,这封信也就不再写下去了。

我本等着看你的秦游记,现在却由我先写给你看,这也可以算是意表之外的事罢。

1924717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向旅途中的友人传达关于天气的问候,从而引出下文中“苦雨”这一话题。
B.作者居处向来少雨,但近日来“淫雨”不绝,导致家中园子的墙壁被淋坍,因此极易招来盗贼。
C.文章详写了“我在北京遇雨”的种种状况,行文运笔平淡,刻意忽视了“苦雨”带来的“苦况”。
D.文章转写“喜雨”时,将儿童与小动物并举,既写出雨天里的童真童趣,又突出了自然的情趣。
2.对文章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空想”与下文中作者的“苦处”形成对比,能加深读者对下文中“苦雨”的感受。
B.句子②表达出斯文人的无可奈何之情,虽然雨水浸满全屋,但看见一寸深浅的水也能感到满足。
C.句子③中的“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是作者对虾蟆心情的揣度,体现出“物我无间”的观念。
D.句子④写到大雨对民生的影响,照应上文中所述的“荒年之兆”,也是作者对国运和民生的关怀。
3.本文标题为“苦雨”,但行文却能体现出“苦乐并叙”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闲谈”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新东方高一上期末考语文03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许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

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可惜,因为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的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以愤激的语气陈述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心绪的变化,作者从“心思纷乱”到“心思收束”,可以“平心静气”地说话、著文,是一个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
B.认为五十多个被害的青年是“白死”,一方面说明作者对青年徒手请愿是持反对态度的,另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和反动政府的谈判抱有期望。
C.“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一句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D.作者在文章结尾重点阐述对自己只是“文字之国”的国民的惭愧之情,表达了不能以武力反抗反动者的无奈和痛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自己“极缺少热狂”“颇缺少冷静”,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极”“颇”,突出了“三一八”惨案带给作者的心理震撼之强烈。
B.“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中的“宝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执政府试图掩藏自己卑劣行径的嘲讽。
C.文章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入殓场景及人们的感受,《记念刘和珍君》则详写两位烈士的遇难经过。选材不同,但都抨击了反动政府的凶残。
D.在作者二十三日写的挽联中,上联的“赤化赤化”、下联的“白死白死”皆将词语重叠使用,既使上下联和谐对称,又使作者的愤怒之情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3.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和《记念刘和珍君》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探究。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一一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我前几天在《茶话·心中》里说:“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得太可惜的事。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痂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一一我真深切地感到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所教过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俩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一一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住也不可能了。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之后五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五十多个被害的青年是“白死”,一方面说明作者对青年徒手请愿是持反对态度的,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和反动政府的谈判感到绝望。
B.作为文人,作者对反动政府的凶残没有深刻的认识,因而常常会有“倘若他们不死……”的痴想,并认为青年因请愿被害是无聊的牺牲。
C.文章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入殓场景及人们的感受,《记念刘和珍君》则详写两位烈士的遇难经过。选材不同,但都抨击了反动政府的凶残。
D.《记念刘和珍君》或赞扬,或揭露,语言热烈,感情洋溢;而这篇文章语言冷静,偏重于客观叙述,但冷静客观的背后仍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2.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3.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
2020-1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许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可惜,因为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我”之所以冷静,是因为相信政府能够彻底查办凶手。
B.“我”对政府的凶残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常常有“倘若他们不死……”的痴想。
C.“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一句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D.作者在文章结尾重点阐述对自己只是“文字之国”的国民的惭愧之情,表达了不能以武力反抗反动者的无奈和痛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自己“极缺少热狂”“颇缺少冷静”,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极”“颇”,突出了“三一八”惨案带给作者的心理震撼之强烈。
B.“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中的“宝贝”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执政府试图掩藏自己卑劣行径的嘲讽。
C.“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两句皆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个女师大学生的哀怜。
D.在作者二十三日做的挽联中,上联的“赤化赤化”、下联的“白死白死”皆将词语重叠使用,既使上下联和谐对称,又使作者的愤怒之情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3.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和《记念刘和珍君》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探究。
2020-11-03更新 | 31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天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1练 记念刘和珍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国粹与欧化

周作人

①在《学衡》上的一篇文章里,梅光迪君说:“实则模仿西人与模仿古人,其所模仿者不同,其为奴隶则一也。况彼等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国人之模仿古人者,时多得其神髓乎。”我因此引起一种对于模仿与影响,国粹与欧化问题的感想。我以为模仿都是奴隶,但影响却是可以的;国粹只是趣味的遗传,无所用其模仿,欧化是一种外缘,可以尽量的容受它的影响,当然不以模仿了事。

②国粹这一个字,包括国民性的全部。我们主张尊重各人的个性,对于个性的综合的国民性自然一样尊重,而且很希望其在文艺上能够发展起来,造成有生命的国民文学。但是我们的尊重与希望无论怎样的深厚,也只能以听其自然长发为止,用不着多事的帮助,正如一颗小小的稻或麦的种子,里边原自含有长成一株稻或麦的能力,所需要的只是自然的养护,倘加以宋人的揠苗助长,便反不免要使它“则苗槁矣”了。

③我相信凡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以不模仿什么人为唯一的条件,听凭他自发的用任何种的文字,写任何种的思想,他的结果仍是一篇“中国的”文艺作品,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与共通的国民性相并存在,虽然这上边可以有许多外来的影响。这样的国粹直沁进在我们的脑神经里,用不着保存,自然永久存在,也本不会消灭的;他只有一个敌人,便是“模仿”。

④模仿者成了人家的奴隶,只有主人的命令,更无自己的意志,于是国粹便跟了自性死了。好古家却以为保守国粹在于模仿古人,岂不是自相矛盾么?他们的错误,由于以选学桐城的文章、纲常名教的思想为国粹,因为这些都是一时的现象,不能永久的自然的附着于人心,所以要勉强的保存,便不得不以模仿为唯一的手段,奉模仿古人而能得其神髓者为文学正宗了。其实既然是模仿了,决不会再有“得其神髓”这一回事;创作的古人自有他的神髓,但模仿者的所得却只有皮毛,便是所谓糟粕。奴隶无论怎样的遵守主人的话,终于是一个奴隶而非主人。

⑤我们反对模仿古人,同时也就反对模仿西人。但是受他们的影响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这便是我对于欧化问题的态度。我们欢迎欧化是喜得有一种新空气,可以供我们的享用,造成新的活力,并不是注射到血管里去,就替代血液之用。譬如国语问题,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的意见,大抵以废弃周秦古文而用今日之古文为最大的让步了;我的主张则就单音的汉字的本性上尽最大可能的限度,容纳“欧化”,增加他表现的力量,却也不强它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⑥总之我觉得国粹欧化之争是无用的;人不能改变本性,也不能拒绝外缘,到底非大胆的是认两面不可。倘若偏执一面,以为彻底,有如两个学者,一说诗也有本能,一说要“取消本能”,大家高论一番, 聊以快意,其实有什么用呢?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括国粹“无所用其模仿”的原因。
2018-07-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功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的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为:
A.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B.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初十五六年,努力于新诗创作的徐志摩,可以说对新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
C.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多有微词,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D.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E.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2.徐志摩可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如果不是,作者缘何又说他这人很可爱?
3.阅读下面的句子后,谈一谈你的理解。
①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对志摩)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②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
4.回答问题:
①简述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贡献。
②周作人是怎样写徐志摩的人品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