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尔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承有关歌声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
B.“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
C.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
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部分写到的“单调且不和谐的歌声”具有设置悬念的效果,为后文乌米的出场做了铺垫和准备,同时也奠定了作品深沉而绝望的基调。
B.第五段景物描写运用反衬手法,以声写静,烘托出乌米住处肃穆静谧的气氛,突显出乌米内心孤独而宁静的心境,也含蓄表现了乌米内心的坚定。
C.乌米幽怨而充满希望的歌声作为全文线索,贯穿作品始终,充分表现了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使作品笼罩在明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D.作品中“我”作为乌米经历的见证者和歌声的感受者,具有使作品所写人事更客观的作用,也通过对“我”的感受的描写烘托出乌米鲜明的人物形象。
3.请以乌米形象为例,分析作品刻画此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方法。
4.小说中乌米的歌声和人生经历让“我”有所触动,请梳理“我”和乌米接触的不同时段,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

她在等人,但是谁也没有来。到了傍晚,又到了夜间。冷雨叹息着,沙沙地从墙上扫过。雨点那种凄凉的声音和挂钟的声响奇怪地融在一起。整个房子,好像在静静地、忧愁地摇动着。

有人在轻声地敲窗子,一下,两下……她颤抖了一下,很快地站起来,打开了门。

“是您啊?”符拉索娃突然欢喜起来,她叫了一声,“叶戈尔·伊凡诺维奇?”

“就是我。”

“请到房间里去吧!”母亲说。

叶戈尔走到房间里对母亲说:

“亲爱的妈妈,今天早上,您所认识的尼古拉·伊凡诺维奇从牢里出来……”

“他也在牢里吗?”母亲问。

“住了两个月零十一天。他在牢里看见了霍霍尔,也看见了巴威尔。巴威尔向您问好,而且说,请您不要担心,在他所选择的路上,监牢是人们休息的地方。妈妈,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您可知道昨天在这里抓了多少人?”

“不知道。”

“巴威尔是第四十九个!看样子官府还要抓十来个呢……我们想办法破坏政府的这场好戏。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现在不把小册子送进工厂,那么宪兵们一定会去为难巴威尔以及和他一块儿坐牢的朋友们……”

“为什么?”

叶戈尔很温和地解释:“您想,巴威尔在厂里,厂里就有人散传单;现在巴威尔不在厂里,传单没有了!这样,巴威尔散传单,不就确定了吗?”

“懂了,懂了!”母亲很忧愁地说。

叶戈尔带着苦笑说:“怎样把传单送到工厂里去?真是没有法子!”

忽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压低声音说:

“我去求求女商贩玛丽亚,请她把我收为助手!这样,我也可以到工厂里送饭,就可以把那些东西带进厂去!”

“妙极了,妈妈!”

他走后,她关上了门,跪在房间的正中央祈祷。她一心念着巴威尔引进她生活里的那些人。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到玛丽亚那里去了。

“我想到你这儿来帮忙!”

“这是为什么?”玛丽亚问。

她听母亲说完后,肯定地点点头。

“好说!从前我那死鬼打我的时候,你总帮护着我。现在你有困难,我也该帮助你了……大家都应该帮助你,因为你的儿子巴威尔是为了公众的事才被抓起来的。”

她们谈话的结果是:明天中饭时符拉索娃挑两个盛着玛丽亚的食品的大罐子到工厂里去,玛丽亚自己到市场上去做买卖。

母亲很晚才回到家里。差不多就要到半夜了,叶戈尔还没把传单送来,这叫她特别心慌。

窗外,秋天的灰色雪片纷纷落下。雪片软绵绵地打在窗子上,无声地滑下去。

她在想念儿子……

有人很小心地敲门,母亲飞快地跑过去拔开了门闩。莎馨卡走了进来。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

“您好啊!”母亲说,“很久不见您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监牢里呢!”姑娘微笑着回答。

“你浑身都湿透了……”

“我送传单来了……”

“给我,给我!”母亲催促。

姑娘很快地解开了大衣的纽扣,抖了抖,许多纸包跌在地上。母亲笑着说:

“我看你这样胖,以为你做了新娘子,有了小宝宝呢。”

莎馨卡现在又像从前那样苗条而瘦小了。母亲见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一片黑晕,叹了口气,说:

“放出来就干,怎么不休息几天?真是的!”

“需要这样!”她一边打寒战,一边说,“请你告诉我,巴威尔怎样了?还好吗?他不怎么焦急吧?”

“还好!”母亲说。

“他很健康?”姑娘低声询问。

“没有生过病,从来没有!”母亲说。

门洞里有人很响地跺着脚,叶戈尔走了进来。

姑娘说:“对不起,已经过了十一点了,我还得走很远的路……”

“到哪儿去?城里?”母亲吃惊地问。

“是的。”

“住在这里吧!叶戈尔睡在厨房里,咱俩睡这屋……”

“不,我非走不可。”

“是的,这位姑娘是非走不可的。这里的人都认识她,如果明天让他们看见,那就不好了!”叶戈尔说。

母亲跟在她后面送她。

回到房间里,母亲不安地望着窗外。黑暗之中,雪片重重地降落着。

“哎呀呀!不知道她能不能走到城里……”

叶戈尔说:“她本来身体还比较结实,可是牢里的生活把她折磨坏了……况且她从小娇生惯养的……”

“她是什么人家出身?”母亲打听。

“地主的女儿。妈妈,您知道他们想结婚吗?”

“谁想结婚?”

“她和巴威尔……”

“我一点都不知道!”

母亲觉得姑娘可怜,不由得露出不快的脸色,说道:“你应该送送她!”

叶戈尔低声解释:“我这里还有许多事情……”

他的声调变了,脸色也严肃起来了。他开始问母亲,她打算怎样把那些传单带进厂去。他对一切细小的事情都很清楚,叫母亲十分惊奇。

“但是他们抓住了您,问您这些传单是什么地方来的,那您怎样对付呢?”

“‘不要你管!’——我说!”她答道。

“可是,对付他们没有这么容易!”

“不论怎样我就是不说!”

“把您关进牢里!”

“这算什么?”她透了口气说,“我对谁有用啊?对谁都没用。善良的人们在要求些什么,我一点一点地明白起来了……”

“您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妈妈,您就成为有用的人了——对大家!”叶戈尔认真地说。

她凝视着他,默默地笑了。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符拉索娃两次在家里等人,两次都有些失望。她第一次等的人是巴威尔,却等来了叶戈尔;她第二次等的人是叶戈尔,却先等来了莎馨卡。
B.叶戈尔见到符拉索娃后,先告诉她被抓者的情况,特别是巴威尔的情况,好让她安心,然后提出“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可见叶戈尔善于处事。
C.叶戈尔为无法将传单送进工厂来营救巴威尔等人而发愁,符拉索娃提出自己代替玛丽亚给工厂送饭,趁机将传单带入的主意,叶戈尔赞同。
D.莎馨卡是地主家的女儿,但她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与巴威尔有结婚的想法,她担心符拉索娃对她的出身不满,没敢告诉符拉索娃。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表现人物注重细节刻画,如“她颤抖了一下”反映出符拉索娃听到敲门声时内心的震动;“露出不快的脸色”表明符拉索娃对叶戈尔有些不满。
B.“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既表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符拉索娃的敏感性,也与后文莎馨卡抖出藏在身上的传单这一情节相呼应。
C.选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莎馨卡,如写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黑晕,表明她在监牢受了苦;借叶戈尔之口从侧面表现她。
D.选文描写了大量人物语言,这些语言有效表现了人物形象,其中一些语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我还得走很远的路”“我一点都不知道!”等。
3.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长篇小说,从中能了解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些原因。以上选文体现了其中哪些原因?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3-10-0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冀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丹柯

[苏联]高尔基

古时候有一族人,他们生活在宁静的草原上,快乐、强壮、勇敢。在他们周围,三面都是浓密的树林,望不到尽头。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霸占了他们的家园,把他们赶到了树林深处。树林昏暗阴沉,桠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起,遮蔽了天空。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升起一股恶臭。瘴疠让一些人接连地死去了。他们习惯了草原的广阔天地,在这里终将灭亡。

无数个长夜,人们在树林低沉的喧响下,在泥沼恶浊的瘴气间,思考着他们的出路。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凶狠强大的敌人,以他们的实力根本无法战胜对方;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边有阴森恐怖的树林,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去路,还有无数泥淖和沼泽,张开大口等着吞噬他们。

他们坐在那里想来想去。石头一样的大树立在灰暗中,不响也不动。篝火燃起时,密密匝匝的大树更紧地挤过来,好像要压碎他们。风吹过树梢,林子发出低沉的声音,像是在给他们唱着哀歌。篝火的影子在他们面前跳着无声的舞蹈,好像森林和泥沼的魔鬼在庆祝它们的胜利……

人们被思想弄得越来越衰弱,恐惧渐生。林子里开始听见一些议论,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后来却越来越响了——有些人打算到敌人那儿去了——他们没有勇气战胜强大的敌人,于是准备把自由献给敌人了。他们被死吓坏了,不再畏惧奴隶的生活。

就在这时候,丹柯站了出来。丹柯是族里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他对大家说:

“我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我们应该到林子里面去,穿过林子,重建家园。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他们望着他,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力量和烈火。“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

于是丹柯领着他们向前走去。

这条路很难走。四周是一片黑暗,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似乎要把人吞下去;树木像牢固的墙一样挡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在一起,树根像蛇一样伸向四面八方。他们走了很久,流了很多汗和血……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有人开始抱怨起丹柯,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会把他们领到什么地方。

丹柯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坚定地走在前面,快乐而安详。

这一天,树林里突然来了大雷雨。闪电在天空飞舞,雷声在头顶轰响,林子更加黑暗。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中间走着。树木被闪电的寒光照亮,凶恶地低吼着,伸出满是疙瘩的长手,结成密密的网,要把这群人困往。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把怨恨都出在前面走着的丹柯身上。

他们又倦又气,停下了脚步。在树林肆虐的喧响下,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他们开始指责丹柯:

“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是你害了我们!”

“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因此你就该死!”

“是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说,“我有领导的勇气!可是你们做了什么?你们做的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你们只是坐在那里想,却不能拿出勇气走更远的路!”

这些话使他们更加生气。“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树林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吼声,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

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跟野兽一样把他围住。怒火在他心中燃起来,又因为怜悯而熄灭了。他爱他们,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些族人一定会灭亡。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他的眼睛里再次亮起强烈的火的光芒……

可是他们看见他眼睛里的光,以为他发了脾气。他们像一群狼一样把他围得更紧,想捉住他,弄死他。

他明白了他们的心思,这种心思让他的心痛起来,心里的火又燃烧起来。树林一直唱着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

“我还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丹柯心里的声音比雷声更大。忽然他用手抓开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头顶。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比太阳还要亮!

树林突然安静下来。大树被这个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仓皇逃跑,颤抖着跌进了泥沼龌龊的大口里。

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喊着,高高举起他那燃烧的心,照亮道路,领头向前走去。

人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向前走。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迟疑地摇动着树顶,它的喧响很快被匆促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跟着这燃烧的心奔跑起来,跑得越来越有力。

前面的树林忽然分开了,现出一片宽阔的原野,人们一下子浸在了被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里。虽然身后还有雷雨,可是在他们前面,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辉,草原好像呼吸一样时起时伏,草叶上颗颗雨珠闪着钻石一样的光亮……黄昏来了,河面上映着落日的霞光,红得透亮,就像丹柯撕开的胸膛里淌出的热血。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匍匐在面前的广袤草原——望着这自由快乐的土地,倒下来,死去了。

那颗燃烧的心裂开来,散成许多星火,在草地上渐渐隐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有时,自然环境不仅仅是背景,还作为一个与人匹敌的对手存在。自然越是严酷,给众们出的难题越多,就越显得人类战胜自然的英勇。自然环境和人物一样,也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摘自《外国小说欣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人“快乐、强壮、勇敢”是反语,与下文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懦弱、自私形成对比,体现作者对他们的鄙视。
B.丹柯受到族人指责时,心中怒火燃烧却“又因为怜悯而熄灭”,这种矛盾心理真实可信,也使其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在描写树林、泥沼、雷雨、草原等环境特征时多用比喻或拟人,与人物的处境、心情极为相符。
D.小说以“那颗燃烧的心裂开来,散成许多星火,在草地上渐渐隐去了”做结尾,意味深长,更能够感染读者。
2.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根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中三处画线句子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2023-09-06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丹柯

高尔基

古时候,在大地上住着一族人,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这是些愉快的、强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但是有一次,艰难的时候来临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了另外一族人,把从前的这群人都驱赶到森林的深处去。

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儿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密层层地交缠在一起,透过这些树枝都看不见天空,而太阳的光线也好不容易才穿过浓密的树叶,为自己打穿一条照到泥沼的路。但是当它的光线落到泥沼的水面上时,泥沼就升起一阵恶臭,而人们就因为这种恶臭接二连三地死掉了。那时候,这一族人的女人和孩子们都开始哭泣起来,而父亲们则在沉思着,天天堕进了忧愁。必须走出这座森林!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密实地在人们的四周围紧逼过来。当风吹打着树梢,整个森林都阴沉地喧响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威胁他们,为这些人唱送葬的歌似的。但无论怎样说,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因为他们有着许多先人的遗训,假如他们轻易死掉的话,那么他们的遗训就也和他们同归于尽了。因此,他们在森林的喧响之下,在泥沼的毒臭之中坐着想着……但从没有一种东西,比这些忧愁的思想更能使这些人的身体和心灵困乏。大家都因为想得太多而困惫无力了……恐怖在大家的心里诞生。于是在森林里面开始听见懦怯的话语了,最初还是胆小的和低声的絮语,但是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了,他们想回到敌人那里去,向敌人献出他们自己的自由……但就在这个时候,丹柯出现了,他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丹柯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漂亮的年轻人。现在他就向他们这样讲道:“只靠空想,是推不开挡在大路上的石头的。谁什么事都不做,谁就会毫无办法。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都浪费在空想和忧愁上呢?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它,它总有个尽头的!走吧!喏!嗨!”大家都看着他,看见在他的两只眼睛里面,闪耀着无穷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

“你带领着我们走吧!”他们说道。

丹柯带领着他们。大家都友好地跟在他后面走——大家都深信他。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呀!黑暗得很,他们每走一步,泥沼就张开它贪欲的污泥的嘴,要把人们吞噬进去;而树木则像一座牢固的墙壁,阻挡住他们的去路。树枝互相缠住他们,树根正像蛇一样地到处伸延着。他们走了很久……森林是愈来愈浓密了,大家的气力也愈来愈小了!于是大家开始埋怨丹柯,说他是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正把他们带领到死亡城去。但丹柯始终是走在他们的前面,勇敢而又泰然。但有一次,一阵大雷雨在森林的上空震响起来,闪电飞过了林梢,刹那间用青色的寒光照亮树林,威吓着人们。那些被它折磨够了的人们都丧失了勇气,于是他们就把怨恨和愤怒发泄到丹柯身上。他们开始责备他没有能力带领他们,大家都停下来了,在森林的胜利的喧扰之下,这群疲倦了和凶恶的人们就开始审问丹柯。他们吼道:“你是个对我们毫不足道和有害的人!你带领着我们,把我们都弄得疲惫了,为了这,你就应该死!”丹柯向他们挺起胸膛高叫道:“我心里有带领的勇气,因此我才带领你们!而你们呢?你们做了些什么能有助你们自己的事呢?你们只是走着,而不能为了更遥远的路程保存你们的力量!”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叫道。

丹柯看着那些他费力所带领的人,看见这些人就好像是群野兽一样,站在他的周围。丹柯知道绝不能得到这些人什么宽恕,这时候他的心里沸腾起一阵愤怒之火,但因为怜悯这些人而又熄灭下去了。他爱人们,他想:也许没有了他,这些人真会毁灭掉的。于是在他的心里就迸发出了一阵想要拯救他们的愿望的火光,这时候在他的眼睛里就闪耀出一种强烈的火焰的光线……当人们看见这种情形的时候,以为他要发狂了,因此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了更容易抓住和杀死丹柯。而他也早已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也燃烧得更加明亮,“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柯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整个森林静默无声了,都被这个对于人类伟大的爱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躲进森林的深处战栗着。人们呢,大惊失色,变得像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高叫着,他冲到所有人的前面,高高地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

他们都像着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这时候森林又重新咆啸起来,但是它的咆啸声,全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淹没了。丹柯始终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终在燃烧着,燃烧着!

森林闪避不及地在他们前面让开路来,待他们走过却又仍然是密层层地留在后面。雷雨还在那儿,在他们后面,在森林的上空;而他们的面前,太阳照耀着,草原透散着清鲜,草儿带着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耀着……这正是黄昏的时分,由于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大河变成了红色,就好像是从丹柯被撕开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热血一样。高傲的勇士丹柯,向出现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旷投射出视线,——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乐的视线,并且骄傲地大笑起来,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

那些快乐的和充满了希望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没有看见那颗勇敢的心还在丹柯的身体旁边燃烧着。只有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注意到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脚踏在那颗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为许多火星而熄灭了……

草原上的那些天蓝色的火星,这些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出现的火星,就是从那儿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强调“这是些愉快的、强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表明作者对族人强壮、勇敢的肯定,但是后来在困境面前,他们开始动摇,变得自私、胆怯。
B.第二段说“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是因为一个族群往往担负着承继族群文化、文明的使命,而文化、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性,一旦族群消失,它们也必然消亡,所以他们不能在斗争中轻易死掉。
C.第二段说人们因想得太多而身心俱疲,其实困惫跟想得多与少没有必然关系,而是跟想的内容有很大关系,毫无用处的空想与忧愁只会诞生恐惧,束缚住他们。
D.当人们叫着“你该死!你该死!”时,丹柯愤怒过,但怜悯和爱让他熄灭了愤怒之火,断然做出牺牲自我以拯救族人的抉择,展现出一种近乎神性的人性光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沿用了讲故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口吻,讲述的故事情节奇特,有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感。
B.小说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有前后环境的对比、两类人物的对比、美与丑的对比、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等,对比越鲜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越强烈。
C.小说整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树林”在文中反复出现,象征着前进中的困难、障碍,而“空旷的草原”则象征着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D.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残酷,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也为小说增加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3.白居易《太行路》诗云:“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这种“人情反覆”在这篇小说里也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举心照路”的丹柯是世界文坛的英雄形象,但最后他的心却被踩碎。这样的结局似曾相识,这样的英雄也有类似,请从鲁迅小说中找出一个与丹柯相似的人物并指出其类似的结局。作为小说的翻译者,巴金先生觉得小说最后两段是极具文学作用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5-3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五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前苏联】

母亲很早就到了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了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

母亲坐在门口的一个很显眼的地方等待着。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般的冷空气吹到母亲的脸上。这使她觉得十分爽快,于是,她便深深地呼吸一口冷空气。

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只黄色手提箱走进来,迅速地朝四周围看了一遍,然后径直朝母亲走来。他站在母亲的面前。

“到莫斯科去吗?”那人低声问。

“是的,到塔尼亚那里去。”

“对了!”

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来点着了,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

母亲伸手摸了摸这箱子冰冷冷的皮儿,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过了一会儿,母亲站起身来,向靠近通往月台的门口的一条凳子走去。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那个箱子——箱子并不太大,——走过去,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一张张脸。

一个穿着短大衣的——把大衣领竖起来的年轻人和她撞了一撞,他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了挥,便默默地跑开了。

母亲忽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朝她望着。这种盯人的眼光好似针一样刺着母亲。于是,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好像突然就沉重起来了。

“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母亲回想起来,她想用这个念头慢慢地抑制脑中隐隐不快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

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前,小心地、慢慢坐了下来,好像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东西似的。

一种强烈的灾祸的预感终于使她想起了这个人曾在她面前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城外的旷地上,是在雷宾【注】逃狱之后;第二次,是在法院里,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时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

他们认得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她向四周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了,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时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燃起来,然后又一一熄灭。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吗?让它落到这种人的手里去……”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

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疼痛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条条燃烧着的线似地抽打着她的心。

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儿子,离开已经和她心联在一起的那一切。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

“可耻啊!”

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了,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了一句话:

“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

她的眼光接触到一束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

几秒钟的动摇使她更加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了。

“现在到底会怎样呢?”她一边观察,一边想。

那个暗探把路警叫来了。他眼望着母亲轻轻地对路警嘀咕着。路警一面打量她,一面皱着眉头听他说着。这是一个身材高大、没有刮脸的白发老人。他对暗探点了点头,朝母亲坐的凳子走了过来,暗探就很快的消失了。

老头子从容不迫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用一种好像生气的眼光注视着母亲的脸。

“在看什么?”

“没看什么。”

“哼,女贼,上了年纪了,还居然要干这种勾当!”

母亲觉得,他的话好像重重地在她脸上打了两下,刚才这些恶毒的、声音嘶哑的话使她感到好像把自己的脸皮撕破了、把自己的眼睛打坏了一般地疼痛。

“我?你瞎说,我才不是贼呢!”母亲用全身的力气喊道,心里感到强烈的受辱的苦味儿。她把箱子猛的一拉,打开来。

“你看吧!大家来看吧!”母亲站起身来,抓了一把传单举到头顶上,高声喊着。喊声中充满了激动的愤恨与畅快的美妙……

透过耳边的喧哗声,母亲听见了聚集过来的人们的喊声。与此同时,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迅速地跑了过来。

“什么事?”

“有暗探!……”

“说那个女人偷了东西……”

“我不是贼!”母亲看见人们纷纷拥上来,稍微安稳了一些:“昨天审判了一批政治犯,里面有一个叫符拉索夫的,是我的儿子!他在法庭上讲了话,这就是他讲话的稿子!今天,我要把这些稿子分散给大家,让大家认认真真地看一看,想一想真理……”

有人小心而好奇地从她手里抽了几张传单,样子十分庄重。

母亲把手猛地在空中一挥,传单便纷纷飘到人群里。

“这么干是不好的!”有人害怕地躲在一边说。

母亲看见人们拾了传单,并将传单藏在怀里和衣袋里——这种情形又使她振作起全身的劲头。

母亲周身有些紧张,切切实实地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被压抑了的喜悦突然地燃烧起来了……

(节选自高尔基《母亲》,有删改)

【注】雷宾,一位出身农民的革命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关于候车室环境的描写,有群像描摹,有个体刻画,点面结合,画面感极强。
B.白发路警的出现映射了暗探的狡猾与胆怯,同时在情节发展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C.文中加点内容体现了母亲因被诬陷而愤激、因能自证清白而满心喜悦的复杂心理。
D.人们面对传单反应不一,说明当时认识的混乱,有人将传单藏起来,则预示着希望。
2.关于文中母亲觉察到自己被盯住后的心理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首先想到的是“丢掉箱子逃”,这符合普通人在觉察到危险时的自然反应。
B.从“火花”到“燃烧着的线”,形象描述母亲的各种想法,表明她内心痛苦的加深。
C.自问自答具体展现了母亲平静外表下激烈的内心斗争,这丰富和饱满了母亲形象。
D.对儿子的爱促使母亲由害怕到反抗、自豪,从而表现了“母爱”这一文学主题。
3.小说围绕母亲的视角展开叙述,大量的叙述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都从母亲的视角出发,请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及表达效果。
4.本文讲述了母亲在火车站接头和被捕的场景。“场景”是由人物和环境构成的情节片段,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场景,阐述其作用。
2023-05-1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丹柯(节选)

[苏联]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居住地的周围三面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一面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天困难的时刻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的人,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到处是泥沼;要是阳光照在泥沼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会因此而接连死去。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里有凶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那些大树紧紧地挤在他们的四周。人们老是坐着在想,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

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

他们望着丹柯,看得出他是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

“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是很难走的!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张开那些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每前进一步都要流很多的汗和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把他们领到哪儿去了。但丹柯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地走着。

可是,林子的上空突然降下了一场大雷雨,林子显得非常黑,闪电在林子的上空飞舞,用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马上又隐去了,来去一样地快,好像它们的出现是专来吓人似的。树木给闪电的寒光照亮了,它们好像活起来了,伸出满是疙瘩的长手,结成一个密密的网,像要把他们挡住一样。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一点勇气也没有了。于是,他们就把怨气出在丹柯的身上,开始抱怨他不能好好地领导他们。

他们站住了,又疲倦又生气,在树林的喧响中,在颤抖着的黑暗中,开始质问起丹柯来。

“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却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还不能保持气力走更长的路!”

可是这些话反倒使这些人更生气。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这些人,觉得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他们而熄灭了。他爱这些人,而且他认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他愿意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以为丹柯发了脾气,于是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丹柯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他,弄死他。丹柯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

树林一直在唱着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起来,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了……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忽然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被这个伟大的人类之爱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逃跑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大声地说,他高高地举起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了道路,带领着大家向前奔去。

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丹柯向前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梢,可是它的喧嚣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奔跑着,他们都被燃烧的心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了,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被雨水洗净了的空气和阳光里。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鲜红耀眼,跟那股从丹柯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草原,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去——死了。

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欢呼雀跃,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族人决定让丹柯带领是因为他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他们认为美的人总是勇敢的,跟着他定能走出树林。
B.随着树林的深入,族人对丹柯的态度由一开始的相信变为抱怨再到怀疑、否定,丹柯却始终快乐而安详。
C.林间的喧嚣被族人的脚步声盖过,而后树林被他们分开,暗示着只要人们勇敢向前,恶劣的环境就会被改变。
D.族人踏碎那颗骄傲的心表明虽然丹柯为拯救族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贡献并未得到认同与尊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在紧急关头,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B.“骄傲的勇士”“骄傲地笑”,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丹柯带领族人走出树林后的得意之态。
C.文章借助族人的视角展开,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丹柯的英雄形象也因此更具悲剧美与崇高感。
D.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火星等情节的设置凸显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笔调。
3.文章开篇对族人生活环境的交代有何用意?
4.本文作为寓言体小说,主题具有多元性,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缭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些句子表现了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B.面对“我”的询问,除了药剂师认真回答了之外,其他人都态度恶劣,恶言相向,这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情的冷漠。
C.“我没有钱买蜡”“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些语言直白显露、朴实无华,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诚,质朴动人。
D.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人们的“好东西”。
2.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章中写到的“怪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8-19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旋律

高尔基

在我房间窗外面的花园里,一群麻雀在洋槐和白桦的光秃的树枝上跳来跳去,而在邻家房顶的马头形木雕上,蹲着一只令人尊敬的乌鸦,她一面倾听这些小鸟儿的谈话,一面妄自尊大地摇晃着头。

“您知道吗,夫人,金翅雀们飞来啦!”一只老麻雀禀报说。

“乌哇——是事实!”乌鸦回答道。

“他们飞来啦,吵吵嚷嚷,飞来飞去,叽叽喳喳……这是一群怎样也不能安静下来的鸟儿!山雀们也跟着他们一齐来啦……正像往常一样……昨天,我开玩笑地问过其中一只金翅雀:‘怎么,亲爱的,你们飞出来啦?’他毫无礼貌地作了回答……这些鸟儿,对交谈者完全不尊敬他的官衔、称号和社会地位……我呢,不过是一只七等文官麻雀……”

就在这时候,从房顶的烟囱后面,突然出现了一只年轻的大公鸦,他压低嗓门报告说:

“我本着职分所在,细听栖息于空中、水里和地下的一切生物的谈话,并且严密注意他们的行动,我荣幸地报告诸位,即上述金翅雀们,正在大声地谈论春天,而且他们胆敢希望整个大自然很快就要苏醒。”

“唧——唧唧”,麻雀叫了几声,忐忑不安地望着这个告密者。

“春天已经来过,而且来过不止一次……”老麻雀说,“至于讲到整个大自然的苏醒,这……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假如这能得到那些负责主管部门的许可的话……”

“乌哇——是事实!”乌鸦说道,用赏识的眼光瞟了对方一眼。

“必须补充的是,”大公鸦又继续说,“上述那些金翅雀,对他们要饮水止渴的溪流——据说有些混浊——表示不满,其中有几个甚至胆敢梦想自由……”

“啊,他们一向如此!”老麻雀叫喊道,“这是由于他们年轻无知,这一点儿也不危险!我也有过年轻的时代,也曾经梦想过……它……”

“梦想过——什么?”

“梦想过宪……宪——宪——宪——宪——”

“宪法?”

“只是梦想过!只不过是梦想而已,先生!不用说,曾经有所梦想过……但是后来,这一切都过去了……”

“哼!”突然响起了一阵有威力的哼叫声。在菩提树的树枝上,出现了一只四等文官灰雀,他体谅下情地向鸟儿们点头行了个礼,就吱吱吜吜地叫道:

“哎,先生们,你们没——没有注——注意到,空气里有股气味吗,哎……?”

“是春天的空气,大人阁下!”麻雀说。乌鸦却郁闷不乐地把头一歪,用温柔的声音嘎叫了一声,好像绵羊在咩叫:

“乌哇——是事实!”

“嗯,是的……昨天在打牌的时候,一只世袭的可敬的鸱鸮也对我讲过同样的话……他说:‘哎,好像有股什么气味……。’我就回答说:‘让我们看一看,闻一闻,弄个明白!’有道理吧,啊?”

“对,大人阁下!完全有道理!”老麻雀毕恭毕敬地表示同意。

这时,一只云雀从天空飞下来,落在花园里融雪的地面上,他忧心忡忡地在地上跑来跑去,喃喃地说道:

“曙光用温柔的微笑,把夜空的星星熄掉……黑夜发白了,黑夜颤抖了,于是沉重的夜幕,如同阳光下的冰块,渐渐消失。充满希望的心儿,跳动得多么轻快,多么甜美,迎着朝阳,迎着清晨,迎着光明和自由!……”

“这——这是一只什么鸟儿?”灰雀眯缝起眼睛问道。

“是云雀,大人阁下!”大公鸦从烟囱后面严峻地说。

“是诗人,大人阁下!”麻雀又宽容地补充道。

灰雀斜眼看了看这位诗人,吱吱吜吜地叫道:

“哼……是一只多么灰色的……下流货!他在那儿好像胡讲了一通什么太阳、自由吧?啊?”

“他是想在年轻的小鸟儿们心中唤起那些毫无根据的希望,大人阁下!”大公鸦肯定了一句。

“既可耻,又……愚蠢!”

“完全对,大人阁下。”老麻雀应和着。

“可是,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好像,你自己也曾经……号召大家向往过它?”

“乌哇——是事实!”乌鸦突然叫道。

麻雀感到有些狼狈不堪。

“是的,大人阁下,我确实有一次号召过……但那是在可以使罪名减轻的情况之下……作为一只七等文官老麻雀,决不能允许自己对自由的问题采取认真的态度,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列入我荣幸任职的那个部门的研究范围之内。”

“乌哇——是事实!”乌鸦又叫了一声。

要知道,不管肯定什么,对她反正都是一样。

这时,一条条溪水正沿着街道在滚流,它们轻声唱着关于大河的歌曲,说它们在不远的将来,在旅程的终点,将合流到大河里去。

在花园的角落里,在老菩提树的树枝上,站着一群金翅雀,其中有一只正带有鼓舞力地向同伴们唱着他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一首关于海燕的歌。

(节选自《高尔基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中各种鸟儿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鸦是沙皇俄国时代主要统治者的象征,她身份尊贵,妄自尊大而又虚伪圆滑。
B.老麻雀虽曾充满理想,追求自由,但后来讨厌革命者,屈服于现实,谨小慎微。
C.大公鸦是沙俄统治下诸多告密者的形象,他的年轻正说明了沙皇思想毒害之深。
D.作为革命诗人,云雀忧心时代的黑暗,讴歌朝阳、清晨,呼唤迎接光明和自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讽喻现实,“房间窗外面的花园”其实就是沙俄统治下的社会的缩影。
B.沿着街道滚流的溪水象征了革命力量,在不远的将来必合为滔滔洪流,奔流到大河里去。
C.大量使用“……”“——”,表现出鸟儿们面对现实时,内心感到胆怯,不敢直言,吞吞吐吐。
D.本文既表现了现实的残酷黑暗又蕴含着革命的浪漫,这使得作品既可作为小说来读,也可作为寓言和散文诗来读。
3.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就回答说:“让我们看一看,闻一闻,弄个明白!”有道理吧,啊?
(2)黑夜发白了,黑夜颤抖了,于是沉重的夜幕,如同阳光下的冰块,渐渐消失。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

[苏联]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何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的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河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揺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承有关歌声的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
B.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
C.“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
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早晨“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歌声”作为开篇,显得格外自然,确定了全文的描述角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B.文章第⑤段采用以有声衬托无声、远近高低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表现出乌米居住环境的幽静肃穆,也暗示人物的命运。
C.与《祝福》(鲁迅)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
D.这篇文章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反映作者对如何面对不幸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3.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2021-09-05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①像一群绵羊一样!

可是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看见这个,以为他发了脾气所以眼睛燃烧得这么亮,他们便警戒起来,②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丹柯,弄死他。可是他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

然而树林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着……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顶,可是它的喧响让那些奔跑的人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他们都让燃烧的心的奇异景象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可是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显得鲜红,跟那股从丹柯的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

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第①处将族人比喻成“绵羊”,第②处将族人比喻成“狼”,请问这二者矛盾吗?请分析。
2.概括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结合丹柯的形象,说说你对“悲剧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崇高美”的理解。
2021-05-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