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途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荼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度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2023-09-21更新 | 345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714日,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的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5.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