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2016年08月04日是《人民日报》)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香阅读与指尖浏览相比,墨香阅读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
B.墨香阅读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办公室,书房,图书馆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
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D.墨香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部都解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载体文化,知识信息漂浮与碎片化,这是阅读场景变化引发的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
B.在网络放大信息碎片的时代,之间浏览让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信息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
C.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阅读心态的改变就是指在阅读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
D.要想克服“阅读危机”我们就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朋友圈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
B.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现在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越来越多
C.一些阅读软件倡导“把书读薄”不但增强了文化的经典型,也强化了价值的厚重感
D.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
2010·四川成都·一模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的积聚
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
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
“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但是,“蚁族”的出现,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其次,“蚁族” 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即使那些家境一样,考试成绩相同,开始做同样工作的人,到头来大学毕业生也比高中毕业生所达到的工作地位要高得多。因此,“蚁族”的出现,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其恶化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最后,“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然而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社会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学生。应看到的是,“蚁族”的出现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不顺畅,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蚁族”的出现,不仅仅是个体的风险,更是社会的风险,如果任由其叠加,形成积聚效应,不但对个体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形成隐患。
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蚁族”,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的又一群体,指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
B.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被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类似。
C.劳动力过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流动乏力,是“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
D.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
2.2.下列对“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的积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蚁族”的出现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
B.公众投资教育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D.“蚁族”的出现,是个体风险,更是社会风险,任由其叠加容易形成积聚效应。
3.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在劳动过剩面前是没有区别。
B.舒尔茨与杰克思都认为公众接受教育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社会需要大批人才,大学生就业却难,是因为“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少渠道不顺畅。
D.只要改善教育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体制,“蚁族”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A.“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的又一群体,指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
2016-11-18更新 | 1015次组卷 | 3卷引用:2013-2014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二中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