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金牧场

于德北

我的侄子叫艳光,是一个憨厚的孩子。

说他孩子,有一点托大。实际上,他也就比我小七八岁。

小的时候,他问我:“老叔,城里好不好?”“好。”我说,为了证明“好”,我接着补充,“城里厕所在屋里,冬天不冻屁股。”

后来艳光对我说,我对他说的话,就是一股动力,凭着这股动力,初中一毕业,他就到城里来打工了。他谁也不惊动,在旧物市场买了一辆架子车,走街串巷地开始捡破烂。饿了,吃馒头,吃油饼,吃包子;渴了,喝自来水;累了,坐在树荫里休息;困了,躺在架子车上睡觉。他觉得自己的心里是一团火,暖烘烘的,亮堂堂的。

他一边检破烂,一边观察各大市场、工地的情况,他想我一个适合自己的门路,安安稳稳地一脚踏进去。

考察再三,他决定去劳务市场当力工。

他用捡破烂攒下的几千块钱租了一个房子,回家取了被褥,置办了锅碗瓢盆,他像一颗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了城市的肌肤里。

这时,他才来找我,告知他来城里的事。他说:“老叔,城里是好,遍地都是钱。”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留在家里种地,一地种一年,净剩也就一万多元;而在城里,除了力气,没有任何投入,十二个月干下来,少说也是三万元。想一想,三万元,紧扎扎的硬通货,他很快就能成为村子里的首富。

我笑了,觉得他还是有点小农意识。

他猜出了我的笑意,一本正经地说:“老叔,你也不用笑,我一个农村孩子,能立下这么一点志向也不容易了。”

他像一首事先谱好的曲子,每一个音符都在鲜活地跳动着。几年下来。他长高长壮了,也长丰富了。

在劳务市场。他物色了一个电工,一个瓦工,一个水暖工,一个木匠,经常请他们吃饭,没事儿喝个酒,沟通一下活路。有一天,他突然对那几位说:"我包了一个小工程,活儿不大,但我一个人干不下来,咱们几个合伙干吧,工钱平分。”

那几位当然高兴。

等跟他去了工地,才大吃了一惊,这哪是什么小工程,整整两栋家属楼的内装修,坦坦荡荡的一宗大买卖。

大家对他心存感激。

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两次,他在这几个朋友中的威望也就高了起来。再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有了主意,商量着合伙开一家建筑装潢公司,并推举他当经理,对外承揽设计装潢的活儿,一心要干一番大事业。

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选一处房子,挂牌营业,取名叫“金牧场”。好奇怪的名字。

人人都觉得有意思。

众人分工有序,艳光在外边跑大活,其他人该蹲市场蹲市场,这既是他们的基本营生,又是巨大的信息来源地。

艳光还雇了一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专门搞设计,高薪养精,重赏求勇,你别说,“金牧场”在几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几年之内就成为市内比较有名的装潢公司。

这期间,艳光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静而有滋味。

除了装修这一块,艳光还带起一支建设队伍,人员是村邻和劳务市场的散工。他们上敦化,下白城,一年有三季忙碌在钢筋砖瓦之间,也不知什么时候,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吊车、铲车、钩机、运输车入库出库,轰轰隆隆的日子像火车过山洞,初始有点擦黑,转而就见到了光亮。

十里八村的人都夸艳光有能耐。

艳光回家时,也有叔叔伯伯打趣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都富是幸福路。”这像个口号。艳光还真把它当成了一个口号!他让那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是他的设计总监——到村里来,用扁刷把这行字刷到了他家老宅的后墙上。

这一年春播,他没让父母插手,自己拿主意把大田的玉米改成了羊草,一垧地的羊草,在成片的玉米地里变成了异类。艳光从内蒙古请了两个帮工,开始在家里养羊,三折腾两折腾,他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紧接着,他和村里人签订合同,保收入,零风险,他要把他们村的地变成一处“金牧场”。这是他事先想好的吗?不知道!

现在,他们村的房子是统一的别墅型,家家有沼气,有大棚,有上下水,有室内卫生间,道路整齐,草场平坦,远看像仙境,近看是人间。

大家都说:“这是艳光的功劳。”

可艳光怎么说呢?他点了一支烟,眯着眼睛笑,一句话也不说。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艳光到城里后,一边走街串巷捡破烂,一边观察市场、工地,捕捉机会,可见他吃苦耐劳又头脑灵活。
B.艳光让自己的设计总监把叔叔伯伯打趣的话,刷到了自家老宅的后墙上,体现出他对家乡老人的敬重。
C.“我”不是主人公,但却是艳光在城里奋斗的见证人和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最后一段,写艳光“一句话也不说”,既表现了艳光的低调和谦和,又使结尾显得含蓄蕴藉,引人遐思。
2.文中的三个画线句在行文、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
3.小说以“金牧场”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8-1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 找到了他, 他回去随礼, 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 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 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 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 长期没人住, 年久失修, 还多处漏雨, 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 大弟脸色凝重, 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 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只有星星知道, 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 我只有十岁左右, 早上起来, 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 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 我们多半已经睡了, 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 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 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 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 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 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 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 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 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

大弟说, 到我们这一辈, 房子还在, 我们走了, 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 会将一切带走,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 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 叫老背村, 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 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 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 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 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 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 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 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 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 到处是蒲公英花絮, 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 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 渐渐离了这宅基地, 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 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 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 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 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 在墙基边, 在菜地里, 散散漫漫, 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 离开了那个山村, 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 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 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 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 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 一年一年, 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 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 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 仍旧在晚风中启航, 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 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 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 村庄没了, 这里的人可能还在, 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 真的可以像蒲公英, 随风飘扬, 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然后落地生根, 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 就像蒲公英, 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 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 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 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 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 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 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 茁壮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 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 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 就像蒲公英一样, 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将他乡当成故乡。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 的命运, 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 一样, 渐渐坍塌, 以致消失。
D.“多年以后, 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 坍塌, 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 种上辣椒、茄子、 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 有何深刻含义?
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 他乡就是故乡, 而故乡就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2016-11-1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武昌实验中学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