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这些包身工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本应是天性,然而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性命都难保,更毫无自尊可言。
B.写穿拷绸衣服的男子快速的连续动作,描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人的凶暴,语言十分简洁,但又形象鲜明。
C.“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表明了住宿条件的拥挤;“汗臭、粪臭和湿气”说明了环境的恶劣;“打呵欠”说明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蜂窝一般骚动”形象地写出了她们的惊惶恐惧。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描写了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情形。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3.在选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023-08-2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消息惊动了偏僻的村落。向往红军的农民们开始秘密开会。地主的深宅大院门户紧闭,护院的民团兵丁拿起了枪。地主的儿子腰里别着匣子枪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他家的一个佃户正在祠堂里带领穷人开会。晚上,这个佃户在地主家的后院被斧头砍死,尸体挂在院墙上。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朱毛红军距离镇子东头不远了,地主全家开始向镇子西头逃跑。青年农民们很快就集中在镇边的土道上,手里的梭镖闪闪发亮。红军的队伍走来了。这是一支衣衫破旧但队列整齐的队伍,一个年龄很小的红军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身后步伐稳健的红军官兵有的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

②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饥民们!向土豪劣绅要粮!”“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然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把地主家的财物一一分给最贫困的人。广场上挤满了穷人,少年们攀在树上,一个红军干部站在广场中央开始了演讲:“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资产阶级都压榨我们,可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穷人创造的!不打败他们,把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夺过来,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农民协会万岁!暴动万岁!红军万岁!”

③最后,广场的土台子上走来一个留着胡子、面色很黑的人——朱德。讲话的语调很慢,他对农民们讲了自己信仰共产党的经过,讲了南昌起义和红军的主张。他长者般的话语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有人问:“我想当红军,听说当红军给发二十块钱?”朱德说:“当红军没有钱,官兵都没有钱,有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有一个南瓜大家也一起吃。”又有人问:“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说:“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都是阔佬,全世界的穷人都受他们的压迫。全世界的穷人和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当天晚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了,刚出镇子便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不少青年农民。农民们说他们要跟红军走,因为他们对红军很满意,如果能够发给他们一袋干粮和一支枪他们会更满意。

④在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的时候,赤贫的农民只求能够活下去。他们常听富人们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为此到神庙里祷告过哀求过,但是依旧活得一贫如洗牛马不如。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怕富人们说的那个“天”。各村各寨的贫苦农民开始向有红军的地方奔去,当一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举着那面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

⑤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所有的官兵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摘自王树增《长征》第33~35页)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注重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B.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C.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这体现了红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
D.本文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文章先声夺人,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突出了红军行动的影响力和底层民众对红军的期盼之情,也引出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说明了红军革命力量对敌人的震慑作用。
C.《长征》宏大的叙事、激情的抒写、深刻的见解、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审美的方式感性地触摸长征历史,感悟精神魅力,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D.文中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这既反映出红军的感情、立场、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真实性。
3.文章第①段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2022-12-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初次分配是指市场根据要素效率进行分配;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进行再分配,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制性;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募集、捐赠、志愿等慈善公益方式自愿进行的收入分配。如果说初次和二次分配分别是由“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推动的,三次分配则可理解为不同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之手”所推动的,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有人担心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是重回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恰恰相反,三次分配是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的产物,其目标是和市场经济和公共政策一起推进共同富裕。

(摘自《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次分配》,有删改)

材料二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道德力量。

三次分配主要通过自愿公益捐赠开启进一步的调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集团宣布投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在诸如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帮助,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常来说,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社会进步比较低的阶段,三次分配往往不易彰显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而且慈善捐助数量很小。而当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三次分配才能够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毕竟富人们需要在有能力并有意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摘自《三次分配是什么?三次分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有删改)

材料三

我国慈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四

从调查数据来看,德国第三次分配领域的社会参与意愿和程度都比较高。就慈善捐赠而言,德国捐赠理事会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1900万德国人进行了捐款,约占德国10岁以上人口的28.5%,个人捐款总额达到54亿欧元,同比增长5.1%;每笔捐款平均40欧元,每人每年平均捐款7次,这两项数据都达到了德国历史最高水平。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慈善目标的社会组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捐赠的个人或公司,最高可以扣除5%的应税收入。德国政府还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德国捐赠理事会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联邦部门的资助下开展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升项目。

德国政府倡导慈善组织在法律范围内的自治管理,一方面推动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发挥行业组织在慈善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DZI)是其有代表性的权威机构。该组织自1992年以来向符合其申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其审查的内容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如果慈善组织不再满足其审查标准,捐助徽章还会被撤回。

德国的慈善教育,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德国家庭引导孩子从关爱动物、家务劳动做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还会带领孩子参加助人的公益活动以及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进而培养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德国学校将慈善教育贯穿各个学科、不同阶段,开设相关慈善课程,培养学生平等、宽容、仁爱、互助的慈善理念。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德国通过慈善组织、媒体等机构,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氛围,动员民众广泛参与慈善捐赠。

(摘自《德国怎样进行第三次分配》,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平均分配。
B.三次分配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其目标是推进共同富裕。
C.只要当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三次分配就能够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
D.由于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公众捐赠领域从救助型逐渐过渡成为发展型。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筹款具有能对捐赠人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开发和运用的优势,因此成为了公众捐赠的重要形式。
B.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社会进步比较低的阶段,三次分配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
C.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会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审查,并向符合审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
D.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进行慈善捐赠的社会组织、公司及个人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3.我国要建立并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尤其是慈善捐赠,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0-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