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于2020年10月14日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深圳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改革的窗口,是开放的窗口,也是技术创新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就为深圳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当年,深圳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坚持市场化取向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带动了发展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按照国际规则“打篮球”,聚全球资源为己所用,接轨国际,拥抱世界是深圳迅速崛起的发展密码,深圳借此赢得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健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又为深圳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站上新起点,深圳改革再出发,深圳奇迹在延续、在扩展。40年来,一代又一代特区人接力奋斗、砥砺前行,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中国第一”,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深圳的探索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示范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深圳经验对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它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它让每一个对中国品牌有所关注的人都赞叹不已。

华为的今天得益于其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死死抓住核心技术”的经营理念,专注于通信设备的生产和研究;时刻铭记质量是华为生存的基石;它研发投入占比在全球同业中最高,十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900亿元人民币;华为公司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公司进行管理,但其股权结构极为独特,华为总裁任正非只控股1.4%,剩下的90%以上都是员工控股;它把节能减排作为公司创新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贯彻到规划、设计、研发和制造中,实现“绿色华为,绿色通信,绿色世界”的目标。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华为公司经营成功的原因。
2021-01-28更新 | 211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9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押题专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月1日,全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结合深圳实际,该条例做出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由于国家科技发展存在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在市场力量不足时需要政府站出来。为提升深圳原始创新能力,《条例》以立法形式固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资金“活水”。《条例》借鉴美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科创板的做法,变通了《公司法》关于“一股一权”“同股同权”制度的规定,在国内立法中首次确立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并允许设置特别表决权的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机构上市交易。资金不足是约束中小微科创企业的因素。为引导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条例》就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放宽科技创新基金准入条件。《条例》对科技人员的激励由“先转化后奖励”调整为“先赋权后转化”以立法形式规定,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将会怎样推动创新发展。
2021-01-22更新 | 297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及2021年高考考向预测》专题十一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4 .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情况下,从企业内部挖掘或从外部引进“鲶鱼型人才”,通过提升“鲶鱼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带动和刺激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良好竞争氛围。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潜力在正常状态下只能发挥50%左右,而如果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则可提高30%左右。

信息消费是增长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服务消费领域之一,企业和居民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会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从而强有力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据测算,信息消费的乘数效应约为1:3,也就是说信息消费每增加100元,能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00多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鲶鱼效应”管理机制为什么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2)有人认为,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利用了“鲶鱼效应”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试说明这一政策的传导机制。
2021-01-21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高考政治名校模拟试题汇编卷 山东专版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进入新时代,我国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国民经济循环还有梗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在微观层面,技术“卡脖子”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足、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等,导致产品、技术和供应链的循环存在堵点;在中观层面,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冷热不均,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机制尚未形成;在宏观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给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压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1-01-19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及2021年高考考向预测》专题十一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靠自己的强大内需推动国内产业链提质、供应链升级,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链接。促进国内大循环,还必须打破国内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显性与隐性要素流通障碍,使供给体系和国内需求更加适配。

不断完善国内循环要全面打通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我们要通过繁荣国内经济、持续增加居民收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分别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2021-01-15更新 | 5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天津卷变式训练主观题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信息技术为制造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效赋能,推动国家不断前进。”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

“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在会内会外引起热烈反响。“从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可以看出我们有信心,推动互联网发挥更好的影响和更大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今年适逢互联网诞生50周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互联网行业持续蓬勃发展,中国将大有可为。


结合材料,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我国该怎样运用互联网促进经济的发展。
2021-01-08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政治每月时政热点》专题14: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知识点专练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8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长江曾经是一条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生态河流,中华鲟、白鳍豚、白鲟等都曾在这里畅游。而如今,中华鲟岌岌可危,白鳍豚、白鲟相继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也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吨,渔民陷入了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长江禁渔势在必行。2019年1月,在“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战略下,国家决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渔,从2020年1月1日起,为期十年。禁捕范围涉及14省市,纵贯长江上中下游。11万条渔船,约30万渔民,将告别长江。

“长江禁渔十年”政策出台后,解决基层执法中存在的“有案不送”“以罚代刑”问题和合理保障渔民生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成为政策落实的当务之急。更需引起重视的是,长江江河岸线长、非法捕捞成本低,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大。维护长江生态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任重而道远。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长江禁渔势在必行的原因。
要求:①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
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1-01-05更新 | 228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0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5月21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时表示,2020年下决心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把增值税和单位社保徽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有记者问,减税在短期内将带来财政减收,如何确保财政可持续?李克强表示,我们是给制造业等基础行业、给带动就业面最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减税,让利于实体经济,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我们这样做,不是说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材料二   2020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第一季度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2%、4.9%;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0.8%、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4.7%,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2%、14.7%,都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服务业实现稳步复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7.0%,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表明线上销售、数字经济等活力强劲。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税降费不是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2)材料二中的数据表明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成绩来之不易,试分析呈现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的经济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

材料一   深圳研发投入一度占到GDP的4.9%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深圳敲响了中国土地招拍挂的第一锤,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面向全国招贤纳才,面向全球吸纳创新要素等;深圳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206个,PM2.5浓度达有监测数据15年以来最低,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4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围,以"闯"的精神、"创"的劝头、"干"的作风,把深圳成功打造成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材料二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要让深圳特区更好为社会主义服务。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完善相关法律,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未来通过示范,深圳也要率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文明、宜居、宝业、宜游的全球创新标杆城市,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模范城市。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分析深圳的上述做法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2)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深圳市委在经济特区的建设中应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3)"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才",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请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2020-12-10更新 | 44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政治每月时政热点》专题14: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时政解读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