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理论链接】
【经济生活】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含义:
以人民为中心目的→人民幸福→要求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
(1)发展为了人民: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美好需要;促进人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引领实践。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1、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2、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地位(重要性):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求: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地位(重要性):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地位(重要性):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要求: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地位(重要性):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求:   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地位(重要性):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要求: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开拓新境界。
【政治生活】
①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②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③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④关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我国公民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⑥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⑦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为什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
(2)怎么办?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生活与哲学】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是政府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有利于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社会。
(3)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11-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2 . 二、【理论链接】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
1、【经济生活】
一、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结合材料和自身发展,谈谈青年人如何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2)我们要以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3)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尚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开放型经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全国力,并且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更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政治生活】
一、走近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2、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2)解决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出五项原则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决定因素: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为什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
(2)怎么办?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生活与哲学】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022-01-02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热点10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30周年纪念峰会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三、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理论链接】
1、【经济生活】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原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①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④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⑤独立自主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应对倾销与反倾销的本领。
2、【政治生活】
一、走近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2、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2)解决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出五项原则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决定因素: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为什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
(2)怎么办?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生活与哲学】
一、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意识的本质
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八、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022-01-02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热点11 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
13-14高三上·北京昌平·期末
4 . 3D打印机是“万能万物”制造机。神奇的3D打印技术原理很简单。先是设计目标物,之后将设计的标准文件格式导出并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至于想打印什么,就靠创意和想法。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为用户定制助听器,复制建筑模型,制造人体组织、艺术品,用食材打印饼干等,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1)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等,有人说,这是意识的作用,你是如何认识的。
(2)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3D打印企业如何实现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经济意义。
3D打印技术发明与应用是一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请谈谈科技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什么。
2016-12-12更新 | 9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年高中政治限时集训(新课标):模块综合检测:生活与哲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北京石景山·期末

5 . 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长期收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涉及北京、河北两省市的三大赛区及中央、地方多个部门和单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北京冬奥组委专门组建协调工作委员会,合力共创丰厚遗产成果。对冬奥会新建场馆的建设,奥组委超前谋划,统筹考虑赛时需求与赛后利用,使场馆“上得了国际舞台、入得了百姓生活”,持续发挥长久价值。比如,首钢大跳台的设计,与首钢园区的工业文化遗址、石景山的山水景观相融合,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相结合,打造出山、水、工业原址和城市活力“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1)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冬奥遗产的管理和运用是如何体现辩证思维的。

材料二   北京冬奥遗产,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各项尖端科技在北京冬奥会“百花齐放”。“科技冬奥”不仅引导和带动诸多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研发能力,而且许多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以冬奥会为契机,北京、张家口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织密交通干线,构建起“一小时经济圈”;来自张家口的绿色风电、光伏电服务于所有场馆,“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推动“体育+扶贫就业”,使当地群众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冬奥会的成功筹办举办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热情,“带动三亿人参 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变为现实,推动了冰雪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冬奥场馆四季运营,举办大型赛事和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文化休闲活动等,满足了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所学,谈谈你对“北京冬奥遗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理解。
2023-01-05更新 | 469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精做】集训01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以下简称“三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利用“三新”调查基础数据,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而成的复合指数,用来反映经济新动能发展趋势和进程,包括网络经济指数、经济活力指数、创新驱动指数、转型升级指数和知识能力指数。

材料二 “三新”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三新”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在看到“三新”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稳定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已成为科技投入产出大国,但现阶段国内基础研发仍然相对比较薄弱,人才储备及结构还不够合理,高端要素供给不够充分,支撑“三新”经济发展的创新链尚不完整,产业体系自主性、稳定性、安全性不足,这也势必影响“三新”经济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让“三新”经济迸发更大潜能、展现更新活力,这就需要各地打好“组合拳”,持续为“三新”经济保驾护航。

(1)分析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国际关系的角度,说明我国保驾护航“三新”经济的原因与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目标,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补齐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机装备可靠性水平,壮大可靠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产品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制造业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可靠性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我国制造业可靠性取得了显著成效,可靠性工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应用领域持续拓宽,部分产品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可靠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产业基础存在诸多短板弱项。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实现制造业可靠性提升。

材料二   2023年6月19日至7月1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再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共有62个国家共同提议。巴基斯坦、阿联酋、苏丹、洪都拉斯等国发言,赞赏中国提交这一重要决议草案,感谢中国发挥的领导作用,表示该决议的通过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和共同心声。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只有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和保护人权。中国同共提国一道在人权理事会再次提出“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草案,目的是推动各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消除不平等,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公平发展。这是人权理事会第四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同名决议,是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人权治理作出的又一贡献。人权理事会再次通过这一决议,表明中国倡导的“发展促进人权”理念得到广泛支持。

(2)结合材料二,从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角度,说明中国倡导的“发展促进人权”理念能得到广泛支持的依据。

8 . 材料一   自被赋予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以来,浙江定方案、明举措、作部署、抓落实。浙江突显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急先锋和压舱石的角色,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基固本;率先出台“五大政策包”“四张要素清单”减负降本和“畅链强链保安、能效标准引领”五大行动,缓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山区26县实现“一县一策”全覆盖、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一老一小”服务提升、城乡一体化高水平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据此,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评论:

同学甲:只要政府积极有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就能实现。

同学乙:浙江的共同富裕要以西方高福利社会为范本。

材料二   为高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各级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反映实际问题,积极为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言献策;在省委的倡导下,省人大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各级政府部署落实,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撬动其他领域改革;基层组织在党委和政府指导下,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村创建工作,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所体现的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
2022-12-31更新 | 1134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综合主观题专练

9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材料一   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田园养老……一批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然而,养老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仍是高质量养老的瓶颈:养老行业科技化水平较低,科技产品研发少;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结构存在失衡,高端和低端服务供给较多,中端供给不足,照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城乡养老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

材料二   为有效破解老龄化难题,各级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反映实际问题,积极为推动养老事业建言献策;在全国人大的倡导下,国务院不断完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系统部署;基层社区在党委和政府指导下,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应对养老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破解老龄化难题中所体现的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
2022-12-18更新 | 1380次组卷 | 5卷引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综合主观题专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库布齐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有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但受过度放牧、乱垦滥伐影响,沙进人退,农牧民生活极端贫困。库布齐人痛定思痛,将植被建设看作是最大的基本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实施产业驱动策略,鼓励企业治沙、开发林沙资源,带动了库布齐沙区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体系;带动农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条,让农牧民分享治沙和生态产业发展成果,实现了商业、生态、扶贫协同发展;开发利用了无人机植树、大数据治沙造林、光伏提水灌溉等一系列新技术,让治沙如虎添翼。库布齐治沙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使库布齐沙漠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

材料二2018年8月,《科技日报》载文介绍库布齐沙漠治理实践带来治沙新认识。长期以来,我国业界一直认为,植被覆盖度与沙漠(地)固定程度成正比,即“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基于这一判断,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治沙工程,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动的同时,却在二十多年后出现了弊端:树木大面积死亡,沙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阔叶乔木的衰败大致出现在造林后的20年内,针叶乔木出现在造林后的40年内。

库布齐沙漠治理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植被覆盖度在15%~25%就能够固定流沙,显著降低了固定沙地的覆盖度标准。他们提出了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理论,研究出20多种固沙造林树种的主要水分利用带,探索出了单行一带、两行一带、网格、生态林业体系4种治沙造林模式,对于推进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稳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是如何体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业界对“覆盖度治沙理论”产生反复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