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真实历史改编的谍战主题原创音乐剧《速记员》,以现代的视角和年轻态的音乐审美去解读“甘当无名英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首轮商业演出即斩获上座率高达85%的傲人战绩,被称为“2022年度最好听的音乐剧”“年轻人心中最爱的红剧”。这启示我们(     
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学会“讲故事”,让主旋律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③文艺创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与时俱进
④优秀文艺作品要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2 . 网络流行语指在网络中产生、在网民中流传、反映网民态度的语言。不少网络流行语诙谐、简洁、独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为语言发展增添了新元素。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消极、低俗化、粗鄙化倾向。材料启示我们(     )
①要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②要重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要增强网民的辨别能力,提高网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④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3-12-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道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是服务现实,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
②反映了认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促进作用
③能增强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④要用好红色资源以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2-1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政治试题
4 . 2008年4月以来,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网友和城乡基层干部群众举荐身边好人好事,定期推评“中国好人榜”,举办“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①说明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③说明关爱好人、礼遇好人,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④有利于倾听时代声音,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青少年最集中的场景在哪里,思政课就应该上在哪里。2022年11月25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人民网等联合主办的“大思政课”云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集思想性、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于一体,开设“青年大学习”、“青年团课”、“思政慕课”“思政实践”等七大板块,推动思政课堂走进网络,实现网络思政联通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式触达青年。“大思政课”云平台正式上线(     )
①探索了“课堂”“社会”“网络”密切连接的教育样本,创新了文化传播途径
②有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③有助于汇集起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④是基于大思政课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基础性工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科学精神
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智润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④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2022年11月23日,由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文联主办的“德耀巴蜀榜样力量”四川省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在成都拉开帷幕,旨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集中展示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开展这一活动(     
①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②能够营造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道德
④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普陀区文旅局准备了一系列云上展示活动,文物、非遗齐聚一堂,让人们既能体会中国文物建筑的历史底蕴,也能领略中华非遗传统的文化魅力。这一做法旨在(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传播科学知识,提升道德素养
③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④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网络文明法治保障根基不断夯实

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推动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网络治理系列政策法规出台,促进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促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深入人心。

●共建共享网络文明新风尚

有关部门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丰富网上内容供给: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国好人”网上评议和发布活动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引导网民崇尚英雄、捍卫英雄;举办“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在网络空间掀起宣传正能量、唱响渐时代主旋律的浪潮。

●网络生态环境更加清朗

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网络专项整治行动,“清朗”专项行动在全网开展“大扫除”,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打下坚实基础:“护苗”专项行动坚决清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有效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各方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达10.11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网络空间纷繁复杂,文明创建也任重道远。网络世界仿佛是一个“草根”遍布的“草野”,需要让它繁花似锦而不是荒草丛生。

材料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用其中蕴含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世界,守护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M市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进课堂”教育学习活动。


(1)结合材料一,从建设文化强国角度,说明如何让“草野”繁花似锦而不是荒草丛生。
(2)结合材料,说明M市举办该活动的文化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加强劳动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凝练与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守与继承,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青少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再到“铁人王进喜”“时代楷模张桂梅”……正是这些精神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脊梁。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劳动磨练意志,培养劳动精神,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于劳动、自立更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青少年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增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