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由人民网、央视网等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展示了2017年以来在重大政策、重大主题等方面发挥网上正能量引导作用的优秀人物和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下列对该活动影响传导顺序判断合理的是
①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浓厚网络文化氛围
②增强人们的辨别和抵制落后文化的能力
③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
④为众多网民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和精神动力
A.①→④→③B.①→④→②C.④→①→②D.③→①→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材料一:“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扶贫必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秀山位于武陵山区中心腹地,属于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秀山县积极探索生态和环境资源商品化市场化规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秀山的产业扶贫路径。一方面,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生态与农业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兴隆坳、龙凤花海等高产油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探索多种山林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民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激发其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让秀山“好物”走出去。经过努力,全县8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截至2020年9月5日,全县16800户70530名建卡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为什么要注重“扶志”和“扶智”?
(2)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秀山县是怎样实现脱贫的?
(3)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科学文化水平低、“等靠要”“贫困光荣”等思想严重,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志智双扶”?
2020-11-04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3 .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具体环节、行为主体和实施路径,深入思考垃圾分类治理中的法治思维、法治逻辑,厘清垃圾分类推行中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切实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某校围绕“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是教育引导”的辩题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

反方观点: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道德约束


运用政治学科知识,任选一方观点,写出两个分论点及对应的辩论词。
(要求:观点鲜明,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
2020-05-3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要把握好理想信念“总开关”。

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要引导青年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为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引导青年把握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微公益——小行动筑成大梦想:“人之初,性本善。”人们都有一颗愿意行善的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家,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从救灾济贫、扶老助残等,发展到心灵关爱、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更广泛领域,让公益之光从城市到乡村,照亮每个人的心灵,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公益成为一种精神,也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它对于推动公民互助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国扶危助困传统精神的光大都居功甚伟。中华民族也早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传统。爱心传递爱心,感动催生感动。这种“传染”让人对生活产生美好的体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对社会感恩,对他人友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路径,这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微公益,小行动,大不同,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材料二:微公益之“微”,一是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活动,二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作为爱心平台,微公益致力于将求助者、爱心网友、公益机构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认证用户发掘求助项目、“爱心团”甄别信息真伪,到公益机构介入实质救助、网友参与提升项目影响力,几乎所有的微博用户都有机会以个人身份,亲身参与到微公益项目中来,通过全民力量打造一条从项目发起、信息核实到实际救助的完整生态链,以高效、便捷、透明的运作机制,启动了一个“全民公益”时代。

材料三:对于微公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博友认为,微公益的最大魅力是自由,轻轻一点鼠标可以传播消息,也可以对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有的博友却认为微公益最大的漏洞也是自由,有人打着公益事业的旗号非法牟利中饱私囊。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角度,说明微公益的文化价值。
(2)运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结合材料二分析微公益的运作流程。
(3)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谈谈对于微公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
2017-03-15更新 | 5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南侨中学高一下学期寒假检测政治试卷
6 .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日前,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
材料二:自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以来,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古往今来,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官民,只关德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国风。以家风为基,民风做本,基本坚固,国家才能昌盛。当下,求解困扰全社会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困境,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谈谈挖掘家风文化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