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识产权本质上属于知识财产的私有权利形态,具备专有性、地域性与时间性的法律特征。知识产权能够回应市场的创新需求,通过确权、用权与维权实现权利价值的有效转化,提供充足的科技成果供给。同时,知识产权还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流通增值,通过评估、质押、许可使创新活动合法、有序地进入市场并合理配置资源,有力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因此,有人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最大的特征在于无形性,因此需要通过界定权利人、明确权利行使的地域范围与时间限制、提供权利保护等方式,形成对权利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限制和排除竞争的案例并不罕见。为此,国家出台了法律予以规制。

《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法治化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还不够高,知识产权行业监管水平仍有待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还需要完善。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运用矛盾观的知识,说明为何既要保护知识产权,又要反对非法滥用知识产权。
(2)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当如何运用法治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25日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这是1997年现行刑法颁布以来的第十二次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将党中央确定要重点查处的行贿行为在立法上进一步加强惩治。此次修改刑法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立法与改革实践同频共振的生动体现,为在法浩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此次刑法修正案在起草前,立法机关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律师、法官等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社会状况、犯罪情况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修正案起草完成后,通过公开座谈会、听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进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修正案起草团队对修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之后提交给立法机关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修正案将正式成为法律文件,具备法律效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修改刑法是遵循立法工作规律和立法程序的生动实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立法法修正案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通过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和编纂法典等多种形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明确基层立法联系点任务职责,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意见,使基层立法联系点在立法机关和基层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立法接上地气,将立法之根深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完善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加强园地制宜和区域协调,增加了“基层治理”事项,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为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基。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修改立法法的原因。
2023-06-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4 .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次考察黄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全面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法治力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及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建立健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大黄河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破坏黄河生态的行为。黄河安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黄河文化将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是信息时代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信息泄露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要加强政策、监管、法律的统筹协调,加快法规制度建设”。

2019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0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将草案印发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人大代表等征求意见,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年9月1日实施。

2022年9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正式施行,为我国搭建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数据安全步入法治化轨道,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推动实现数据安全的。

6 .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粮食浪费量达700亿斤以上,足够两亿人吃一年。202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开始起草。12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审议,随后进行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反粮食浪费进入法治时代。各地也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奖励节约粮食,处罚故意浪费。有人认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食品浪费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结合材料,运用“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法律援助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也在制定之中。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
2021-06-11更新 | 7562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