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封建制生产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蚕妇》。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全诗构思奇巧,言简意赅,语言明白如话,生动地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材料二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该作品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开篇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更是广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1)根据材料一,简述作者所处时代生产关系特点并指出当时社会剥削的基础及主要矛盾。
(2)结合材料二,联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说明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 .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讲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如数缴纳),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材料反映当时(     
①国家存在不同阶级,统治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占明显优势
②农民阶级地位低下,被统治阶级以多种形式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劳动成果
④面对残酷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是(     
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③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23-05-26更新 | 311次组卷 | 83卷引用:统编版(2019):必修3政治与法治单元综合检测(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 .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是唐代诗人李约在《观祈雨》中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从生产关系角度思考,造成上述鲜明对比的原因可能是(     
A.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B.封建土地所有制
C.封建社会灌溉技术的落后D.地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5 . 唐宋时期有很多“悯农诗”,这些诗歌描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却依然十分贫困的现象,如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下列对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
②农民的劳动成果全部需要用来缴纳地租
③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封建制生产关系影响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无不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随时代而行,是时代的反映和产物。下列作品与反映的时代背景一致的是(     
作品反映的社会时代背景
《炎黄始祖》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产品,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红楼梦》冶铁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地主占有所有土地,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
《诗经》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
《焦裕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巴黎圣母院》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A.①③B.①⑤C.②③D.②④
7 . 奴隶社会,奴隶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大量的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这充分说明,在阶级社会里(       
①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有人身依附关系
②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是赤裸裸的剥削
③剥削阶级要靠剥削他人的劳动来发家致富
④剥削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5-03更新 | 289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期中过关检测
8 .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     
①消除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③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根基
④旨在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统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者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下列对阶级社会中劳动者地位和生存状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在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且被奴隶主完全占有
②在封建社会,农民完全有人身自由,但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③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有人身自由,但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④无论是奴隶、农民,还是工人,他们的劳动成果都全部被统治者占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下列诗句控诉了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对诗中所描述的社会形态表达正确的是(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①人们的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④铁制工具得到推广但水利事业没有较大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