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2023年9月15日,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领略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文明阶段,通过考古发掘找到更多信息,可以用遗迹遗物廓清历史迷雾;而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通过考古发掘“证经补史”,则可以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考古工作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事实上,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不断传承历史,弘扬文化。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

(1)有人认为,“通过考古能够完全复制历史,还原真相。”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释我国考古工作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体育之于国家,是国力的标识,折射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亚运之于中国,是百年的情结,见证复兴的光荣与梦想。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一场“人文、绿色、智能”的体育盛会。从会徽“潮涌”,到火炬“薪火”,再到奖牌“湖山”,将现代化和传统元素巧妙融合,在数字的步伐中将璀璨的中华文化一一展现;从场地周边的智慧灯杆、布满场馆的5G系统、新能源充电桩……融合多方尖端数字技术,打造有史以来“最数字”的一届亚运会;杭州亚运会设置了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项目,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生动写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这场“杭州亚运之约”,为奋进新征程汇聚磅礴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说明这场“杭州亚运之约”能够为奋进新征程汇聚磅礴力量的原因。
2024-02-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3 . 19届亚运会于2023923日至10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是体育精神交流的平台,更是促进文化、经济、外交“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舞台。在这短暂的十几天里,杭州肩负通过亚运盛会向世界展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光荣使命,秀出“中国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杭州亚运会的形象元素无不蕴含浓浓的“中国风”。名为“星耀”的中国代表团礼服,融入青花瓷、牡丹等中国元素;名为“湖山”的亚运会奖牌,设计灵感源自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呈现杭州山水景观,展示中国江南文化;主题为“润泽”的亚运会核心图形,灵感源于杭州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元素——丝绸。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认识杭州的重要窗口。不管是亚运会主题推广歌曲之一的《同爱同在》,还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上万名参与者进行线上火炬传递,可以说杭州亚运会的举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此次亚运会上涌现出了一系列全球首推、首创、首用的应用和技术,“潮”味十足,向世界揭开了数字时代的科技魅力,展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崭新颜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杭州亚运会的举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
2024-01-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该画以浙江富春山为背景,用墨淡雅,疏密有致,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和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是中国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曾遭焚烧,分为两卷,前半卷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画为媒,山水传情。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采用特效技术,集诗、书、画于一身,在传统山水画意境之中融入歌舞等演出形式,将散落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团圆。樵夫山中采薇、渔夫江上泛舟,宁静淡泊、超脱自然的精神情怀跃然荧屏之上,给人“一卷在手,江山无限”的沉浸式美感体验,受到了亿万观众的好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以画为媒,山水传情”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就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喊口号不见行动,也不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而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全国生态日出发,共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凝心聚力,为推选美丽中国建设加油助威,我们必能牢牢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让中华大地蓝天水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材料二   “天人合一”这个理念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先贤们在这之前就有过很多的阐述。正如《周易》里面所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尽管《周易》中没有出现“天人合一”这个词组,但广义上讲全篇都在论述天和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浸润在了中国人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行为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也是一种更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旧时缔结婚姻,有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又称定亲财礼、聘礼、聘财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彩礼和与彩礼相关的订婚和婚约曾一度被废止,但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彩礼在普通理解中,一般指婚恋中送给对方的聘礼或礼金。


材料一

如今,“天价彩礼”陋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受到关注,如河北某乡村的高价彩礼成为农民不可承受之重,一些地区为此开展了多种行动进行整治。2023年10月,福建向全省推广三明市大田县以治理高价彩礼为突破口,推动移风易俗、以良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的创新做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整治“天价彩礼”的社会价值。

材料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五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甲乙二人分别对该规定进行了解读:
甲方观点乙方观点
同时满足该司法解释中的三项条款,人民法院才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如果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没有离婚的合意,人民法院不应当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生活》的知识,分别评价甲、乙二人的观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

他心系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地标、探寻文明根脉,对“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念兹在兹;他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一次次在出访时做“文化代言人”,一次次在主场外交中展现中华文明博大胸怀,生动诠释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惊艳世界,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交流互鉴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3-11-1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万物并育”出自《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仁德和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在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及其指导下的生态实践,有效地避免了生态灾难在神州大地上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而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所蕴含的整体意识和对个体的尊重,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形成。“天人合一”体现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万物并育”则包含每一个中华儿女正当权益的实现,二者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凝聚力,保证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势。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所蕴含的深厚仁德和卓越智慧,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的形成。“天人合一”使得中华文明以生生仁德为自己的根本原则,“万物并育”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卓越智慧,从而真正能够促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大同世界”的最终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