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3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我国的文化发展不仅在国内开枝散叶,而且香飘海外。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搭载文化产业发展快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实现了大幅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法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发展档案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


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强国之路”的理解。

2 .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孔教和封建纲常,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3 . 20世纪初,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其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由主义:

胡适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保守主义:

康有为说,“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无政府主义:

刘师复认为,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

三民主义: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


你认为上述主张存在哪些问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小宣”是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讲师团探索打造的基层宣讲品牌。为推动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走实走深,福建组织开展“新思想耀八闽‘福小宣’在身边”宣讲活动。某校高二年级的张同学通过选拔成为该宣讲团成员。

◆“福小宣”走八闽

张同学利用课余参加了“福小宣”在福建各地的宣讲活动,以下是他参与宣讲活动的日记摘要: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福小宣”迅速行动起来,丰富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让主题“新”起来,让内容“实”起来,让理论“活”起来,深入基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从军营村到下党乡,从三坊七巷到万寿岩,从木兰溪畔到武夷山下,从长汀河田镇到沙县俞邦村……连日来,各地宣讲员在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地”,用心用情宣讲,阐释新思想、解读新部署、描绘新图景,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常驻群众身边、飞入寻常百姓家。


(1)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福小宣”开展宣讲活动对文化发展的启示。

◆“福小宣”校园谈

近期,张同学利用学校的共青团员活动日开展了一场“福小宣·校园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宣讲。以下是宣讲稿的部分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要安下心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围绕“四个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具体实际,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二十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明积淀,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必然要选择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然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建构的现代文明,不仅包含社会主义因素,更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当代价值观,而且成为现行社会制度文化的内在智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也是对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和智慧的维承与创新。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始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延伸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所建构的现代文明,不仅包含社会主义因素,更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6 . 探究情境: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叙事空间。这是一个国运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世。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面貌,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先进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

电视剧《觉醒年代》真实细致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写出了一批民族先进分子,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具体实践。探索思想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艰辛而曲折。该剧以艺术典型化的方式,表现了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胜出的过程。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青年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探讨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与选择中,走上革命道路。这些内容让这部剧的历史叙事,处处闪耀灼人的思想光辉。


(1)鸦片战争后,为了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曾做过哪些尝试?有何主张?结果如何?
(2)20世纪,中华文化从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最终,我们选择了怎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为此做过哪些努力?
(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归纳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2023-08-16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1-22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7 . 请回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所学知识,绘制本课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2022-07-13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9.1课后分层作业夯实基础(A卷)

8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简要谈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0-21高二·全国·课前预习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材料二: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

材料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四: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上述视角,进一步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
2021-08-31更新 | 178次组卷 | 5卷引用: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