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 道试题

1 . 11月6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武汉宣言》,该宣言提出12项行动,呼吁各方以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正如人体中的肾脏有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新陈代谢的作用一样,湿地可以调节水分平衡、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但因人类的不合理围垦、过度开发生物资源及严重的水污染已经远远地超出其净化能力,“地球之肾”岌岌可危。这告诉我们(     
①人体肾脏和“地球之肾”有同一性
②人类必须无条件尊重自然界固有的规律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最终会让自身自食恶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武汉宣言》是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湿地保护的经验,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宣言里得到充分体现。宣言倡导的各国共同行动保护湿地,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了《宣言》的制定
③中华文化从过去到未来都有着独特魅力,得到了各方的认同
④我们应坚定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并推动其走向世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意大利女宇航员引用中国古诗文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表达自己在国际空间站的所见所想。由此可见(     
①不同的民族文化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
②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文化发展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 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11-24更新 | 69次组卷 | 89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六安霍邱第一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4 . 2022年9月27日,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协)举办线上国际研讨会,主题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王超在开幕词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某些国家的个别政客从狭隘的选举政治和地缘政治需要出发,炮制和鼓吹“文明冲突”“种族较量”,给国际社会带来“负能量”,极具破坏性和危险性。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维护文化安全。
5 . 湖南摩崖石刻既具有突出的地理、地质内涵,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内涵。大量摩崖沿潇湘水路分布,成点成线成片,摩崖、扪石、剜苔、剔藓,成为湖南碑刻的习语;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由此可见,摩崖石刻(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硬实力
③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1-08更新 | 371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原因。
7 . 巧妙蕴含中华文化的冬奥场馆,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喜庆祥和的“雪容融”,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儿,“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冬奥开闭幕式,构思独到,匠心独运,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这些意蕴隽永的场面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轮美奂、直击人心的深刻印象。材料表明(     
A.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有利丰富自身文化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C.创新而恰当的传播形式有利增强文化魅力D.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2-09-22更新 | 3385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8 .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饮食习惯也有较大的差异。主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则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材料表明(     
①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难言共性
②我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③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决定因素
④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2021年12月9日,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以外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3名“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堂奇妙又精彩的太空科普课。3名“太空教师”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次太空授课活动(     
①展现了航天技术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决定力量
②以航天科技创新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③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
④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演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2022年2月4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方式,变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每一个节气的背后都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老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中华文化用它的极致浪漫点燃了国人浓浓的文化自豪,同时惊艳了全世界。由此可见(     
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一定能得到世界认可
②优秀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③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