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593 道试题

1 . 晏某参加潘某儿子的满月宴。席间,10人喝酒,3人未喝酒,所有人都有敬酒行为。酒席结束,潘某礼貌性挽留晏某。晏某坚持要回家,随即驾车离开。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晏某身亡。

事后,晏某妻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同席者和组织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同席未饮酒者认为:“同席饮酒劝酒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不是同席饮酒劝酒者,所以,我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组织者认为:“尽到照顾义务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已做挽留,所以,我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依据法律规定,同席者未尽照顾义务,造成饮酒人死亡的,根据各方过错程度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同席未饮酒者和组织者的结论是否保真?请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理由。
2 . 钱穆先生曾说“梅本无心,漫天飞雪得梅心,梅本无心,但以梅心做人心”。雪赋予了梅美丽,人为梅添上意义,以梅心作人心,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幽深、细腻和美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梅心是人对梅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②梅的价值是梅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和属性
③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主观世界
④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海上风暴来临之前,海浪与空气摩擦产生8-13HZ的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而水母特殊的听觉系统可以听到这种声音。科学家通过研究,仿照水母的听觉系统,发明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见下图)。下列对科学家所运用的推理认识正确的是(     

①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属性进行推理
②运用求同法寻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运用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推动技术创新   
④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一个加速链接的“网状世界”呼啸而来。网,能够拉近距离,压缩空间、创造便利,但网并非越密越好。过度的链接,会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数字社会之网以空前的广度和速度相连,判断权却交给算法,我们在轻易获取知识的同时,丢失的可能是对生活的深度思考,从而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算法推荐让普通人接收的信息更趋于定制化。不同人群被隔离在各自的回音室里,听到的都是和自己意见相似的回响,从而导致观点固化。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谈谈身处网络世界,如何避免“过度链接”。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解题方法
5 .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各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由此可见(       
①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接受党的政治领导
②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和监督权,参与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③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挥界别优势履行政治协商职能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024-05-07更新 | 1232次组卷 | 140卷引用: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导学案
6 . 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2023年是我国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周年。20年,我国的航天技术在进步,12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率100%。这表明人们可以(       
A.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B.从实际出发,创造出新的规律
C.突破历史条件限制,改变规律D.摆脱规律束缚,实现既定目标
7 . 国家职能表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下列做法属于国家行使对内职能的是(       
A.2023年某高校举行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
B.外交部呼吁各方采取不针对特定国家的防疫措施
C.市场监管总局整顿高抬药价的市场行为
D.某公务员上班期间淘宝购物被网友拍照曝光
2024-05-04更新 | 250次组卷 | 30卷引用:4.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导学案)
8 . 电影《第二十条》热映让大家关注到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从辩证思维角度理解《刑法》第二十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迂回曲折的B.一事物丧失自身量的规定性就会变成他物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处理问题时要坚持折中原则,把握好分寸
9 .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俗话说:心寒如冰,凉透人心。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冰会感觉到凉,甚至被冻伤。有人却提出了“冰不冷”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关系等问题上得到的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共性的冰”独立于“个性的冰”,前者不冷,后者冷
②“共性的冰”寓于“个性的冰”之中,不能说“冰不冷”
③“冷”的感觉由“冰”引起,但不存在于“冰”中,所以说“冰不冷”
④“冷”的感觉由“冰”引起,没有标准,所以可说“冰不冷”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4-04-30更新 | 424次组卷 | 7卷引用: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对于汽车,大家有不同看法。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某品牌汽车线条流畅,装饰漂亮,表面做工精细,操控性好,车辆上还画着一个个卡通画……。”他们也许并不会相信这种汽车有多么好,可是对于小孩,你只要对他们说这些,他们一定会睁大好奇的眼睛表示赞叹。但是你对大人们说:“某品牌汽车售价1000多万。”那么他们肯定会惊叫:“多么好的汽车啊!”,而同样这样对小孩子说,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感触,这种大人与小孩对同一辆汽车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依赖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