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中国外交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进展。完成18-19题。
1.从“一带一路”的倡议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从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纪念抗战 胜利70周年活动,从广泛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充分体现了
①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大国的国际担当 ②中国政府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③中国在世界各国心目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④中国政府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时,引用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名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希望英国议员可以登高望远,继续推动中英关系良性发展。习近平主席出访时引用当地的名言警句
①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②消除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
③反映出不同文化成果具有相通性 ④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6-12-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下高考热身训练文综政治卷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 中国思想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说,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时指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应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深入调查研究 求解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也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知识,阐述“调查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的道理。
(3)从内外因两个角度,各写一条宣传标语(或名言警句),营造重视“崇德修身”的良好氛围。
2024-03-28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湖南专用)
3 . 崇尚实干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秀品格,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许多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风尚的名言警句。
p“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q“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r“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下列对上述判断认识正确的是(     
①p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②q使用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③r使用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④p、q、r都使用了关系判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

材料一   世界上没有两片 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材料二   解决好这个时代面 临的课题,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要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坚持协商合作,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应如何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
(3)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在当前背景下,强调包容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列举两个与包容精神相关的名言俗语。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拿破仑的这句话揭示出上层建筑拥有比物质力量更深远的影响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主要包 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 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大思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外,还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材料二       新常态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从严治党。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走群众路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政风为之一振, 清风正气扑面而来。有学生根据中国近两年多来的反腐实践得出结论:中国的反腐工作任重 道远,但一定会取得胜利。其理由如下: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 展的反腐风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进展之速、战果之巨,实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民众 对政府的信任度极大提升。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党的先进性 决定了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坚定决心。反腐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普 遍欢迎和拥护。
(1) 有人说,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请从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角度批驳之。
(2)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评析该学生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结 论。
(3)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法治的作用,请你列举出一个与法治有关的名言名句。
2018-07-0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雅礼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卷文综政治试题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一档特别节目。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质量为宗旨。节目采取电视竞赛的形式,展现我国诗词爱好者的知识底蕴和个性风采。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与形式,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

材料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一方面,实体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好转趋稳,营收规模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实体企业仍然存在技术突破难、人才引进难、获取资金难、产业链延伸困难、税收负担重、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


(1)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诵读、理解古诗词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知识,阐释“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这一判断的合理性。
(3)廉政文化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清正廉洁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法治建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00多项;以良法促善治,为社会公平正义筑牢根基;环境保护法全面修订,治理污染露出锋利“牙齿";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法治保护;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支持人大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要求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有人根据材料一得出结论法治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
(3)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法治的作用,请你列举出两个与法治有关的名言名句。
8 . 习近平主席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他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下列诗句与苏轼的名言所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②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