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10月,李某入职某公司,双方签订劳动合同。2019年5月,李某晋升为公司部门经理,月工资3万元。2023年11月,该公司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直接将李某职位调为普通职员,月工资调整为1万元。李某不服,要求公司恢复其原职原薪。2023年12月,该公司以李某不服从安排为由,向李某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单方面空布立即解除其与李某的劳动合同,并扣发李某1个月工资。2024年1月,李某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该公司支付工资差额、扣发的工资以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析该公司的做法及李某的维权行为。

材料二   2020年某日,胡某在两江新区某副食品经营店购买了一件共6瓶,标识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贵州茅台酒”。该副食品经营店向胡某出具收据一张,载明收款金额为12600元。经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人员对涉案“贵州茅台酒”实物进行现场开封鉴别,该6瓶酒均为假冒茅台公司注册商标的产品。副食品经营店未就其进货来源、价格等举示证据或加以说明。胡某认为涉案“茅台酒”系假冒注册商标食品,未进行真实标注,属于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故起诉要求该制食品经营店退还已付货款12600元,并请求判令该副食品经营店等向其支付十倍赔偿金126000元。法院判定该副食品经营店等向胡某支付十倍赔偿金126000元。

(2)运用《法律与生活》及相关知识,谈谈该事件给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启示。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B)

2 . 民间文艺呼唤法律保护

材料一   【案情介绍】

张某山从事民间采风活动期间,对一首少数民族的舞曲进行了记谱并配以歌词,该民歌于2021年被《民歌集锦》一书收录,署名为“张某山记谱配歌"。2023年,张某山发现北京某出版社出版的《民歌赏析》一书中收录了该首歌曲,署名为王某。张某山认为出版社的这一行为,侵犯著作权,故要求北京某出版社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法官说法】

张某的作品是以民间文学艺术(民歌)为基础而形成的,而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宗旨是:在禁止歪曲和商业滥用民间文学艺术的前提下,鼓励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艺术。因此,为促进民歌的进一步传播、发展,应允许他人对民歌及“记谱配歌"形成的成果进行合理改编和使用。同时,为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民歌的流传和发展,对付出独创性劳动的“记谱配歌”者应以鼓励。因此,本案中张某山对其改编的民歌享有署名权及获得报酬的权利。

【法条链接】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法律与生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阐述允许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合理改编和使用的原因。

材料二   《著作权法》是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民间文学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构成了它富于集体意识的集体性特征。而它的“集体性”也决定了它的“匿名性”:即作品没有明确的创作者。

(2)据此,有人认为,改编、整理民间文学的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否则自相矛盾。结合材料二,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今日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考仿真模拟(一)政治试题
3 . 辨析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在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系统工程中,更是将法治政府建设定位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求“率先突破”。

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条轴线。同时,因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最为频繁与密切,法治政府建设也直接关系着人民利益能否得到维护,人民呼声能否得到回应,人民福祉能否得到增进,可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实践。法治政府建设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有人认为,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法治中国建设”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五)政治试题
4 .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材料一   X市中院打造了“以案释法、实地体验、主题宣讲”合一的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在潜移默化中,把法治理念深深根植到群众的脑海和心间,不仅听得明、看得懂、学得会,还能记得住、用得上。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民告官”行政案件,组织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旁听庭审;选取典型职务犯罪案件,组织纪检及相关单位公职人员旁听庭审;目前累计40余万名群众旁听庭审,取得良好效果。

       精心打造特色家事审判文化长廊,以“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调。审判桌以“家”字造型放置,审判员的圆弧桌和当事人对向而坐的椭圆桌寓意家事审判的宗旨——“用心审判,让亲情归港”。
       法官主动为环卫工人开展专题法律宣传咨询服务;邀请学生参加法院“公众开放日”和“模拟法庭”活动。共开展“法律六进”活动120余次,受众群体超5万人。
(1)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建设“以案释法、实地体验、主题宣讲”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材料二   南宁市长道歉了!就近期广大市民和网友反映该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偏高、停车位划定不合理、收费存在乱象等问题,南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南宁市长代表市政府向广大市民朋友表示深刻的检讨和深深的歉意,他表示:“对广大市民和网友提出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高度重视,深刻反思,立即行动,将针对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管理作全面调查,开展相关工作,边查找问题边整改。”

面对争议,当地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展开了一系列整改行动。召开南宁市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派出调研组开展停车收费实地调研,……这些亡羊补牢的举措是正视民意、尊民意的体现,表明当地政府取信于民的努力、知错就改的决心。

(2)有市民说,只要政府严格执法,就能使城市管理规范有序。请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今日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5 .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当前,在乡村治理中,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自治形同虚设;没有农民群众的遵从,法治举步维艰;没有农民群众的自觉,德治难有成效。因此,在乡村治理中,要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要切实提高乡村的治理效能,还必须做到:以党建为引领,营造乡村良好政治生态;以法治为保障,提升乡村法治管理水平;以德治为基础,推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有同学认为:“只要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就能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0月,付某入职某公司,双方签订劳动合同。2019年5月,付某晋升为公司部门经理,月工资3万元。2023年11月,该公司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直接将付某职位调为普通职员,月工资调整为1万元。付某不服,要求公司恢复其原职原薪。2023年12月,该公司以付某不服从安排为由,向付某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单方面宣布立即解除其与付某的劳动合同,并扣发付某1个月工资。2024年1月,付某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该公司支付工资差额、扣发的工资以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析该公司的做法。
(2)请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评析付某的维权行为。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7 .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规范,也是法治要求。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公布,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

2022年7月,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立法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有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论证。召开座谈会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党内外、群团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征求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202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习近平主席签署第十三号国家主席令。
(1)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和优势的生动体现。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有人认为,广大人民群众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就能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月考政治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多地明确“轻微不罚” ,让执法有“力度”,也更有“温度”。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典型案例某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对某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厂区内露天堆放原煤,未采取密闭措施,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经查,该违法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后果轻微,依据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最终该市生态环境局决定不予行政处罚。
实施效果“轻微不罚”对当事人而言,获得低成本改正的机会,有利于纠正自己的行为;对于执法人员和执法机关而言,不在微小违法上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也有利于执法资源向重大案件倾斜,在整体上提高执法效率。
有网友担心,“轻微不罚”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精神不相符合,不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设。结合材料,请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网友的观点进行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1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标志着香港特区有效落实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筑牢了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的“防护墙”,在新时代新征程“一国两制”事业发展进程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但美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对此妄加指责,一再诋毁抹黑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称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将对港人以及在港美国公民、企业产生广泛影响,损害港人权利和自由;《条例》可能违背中国保持香港高度自治的国际承诺,破坏“一国两制”框架,损害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声誉。

结合材料,运用“各具特色的国家”的知识,对美方诋毁抹黑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言论进行批驳。
昨日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法涵盖思想政治、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方面。国家对全体人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准则。该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对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宗教组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

有人认为:广大人民群众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就能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