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集体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2024年元旦前,某校高一学生规划了自己的旅游行程表,如下所示,他一天的活动中为其提供服务的经济成分依次是(       
1.6:00乘高铁出发到杭州观看亚运会场馆
2.12:30到同学叔叔家开的连锁酒店登记住宿并用餐
3.15:00到余杭区径山镇前溪乡村参观村办智慧农业区
A.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个体经济B.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C.国有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D.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4月20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条例》由州人大常委会制定、州人大会议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为进一步对黔东南州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州人大常委会将“五强化”明确至《条例》内容,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建立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提高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以交通、水利及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强化生态和文化保护传承,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培育绿色产品、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等乡村旅游商品;三是强化服务和产业发展升级,通过拓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产业+旅游”产品组合,促使产业延伸,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协同发展;四是强化宣传和品牌建设推广,依托龙舟赛、村级篮球联赛等民间赛事活动撬动和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融入品牌打造;五是强化制度和体系建设保障,盘活乡村闲置农房和土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等内容在各项制度中予以明确。

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易地移民搬迁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州司法行政积极主动作为,在工作中充分注入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等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机制,增强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功能,以基层治理的实效焕发了黔东南美丽乡村、活力乡村的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如何促进乡村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保障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3 . “农”字号产业“旺”起来,让“希望的田野”迸发更多活力。

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五常大米、安吉白茶、洛川苹果……越来越多带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金字招牌”。挖掘土特产背后的价值内涵,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链”上升级在“融”上发力。

乡村产业振兴,既要深挖特色资源优势,也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近年来,某县加强枣产业链建设,建成枣加工企业120多家,逐步形成枣种植、加工、储运、销售,及枣产品研发、品牌培育、消费服务等完整链条。

做大产业“蛋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农”字号产业怎么“旺”起来,让“希望的田野”迸发更多活力。
2023-05-07更新 | 1104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4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2年国家共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补助资金1096亿元,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将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通常可节水24%至30%,节电超过30%,节肥超过13%。高标准农田建设(     
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配资金的周转与运行
③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④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全链条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某地出台蔬菜种业发展系列扶持政策,培育了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种业企业,建成投用了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携手培育蔬菜良种。

在家庭农场里,蔬菜大棚全部应用了智能电气化设备,提前设定施肥量、给水量、温度等数据,物联网设备可以全方面监测作物长势,遇到问题系统自动报警。照着标准干,产量翻了番。

该地在品牌建设上攻坚发力,农产品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借助品牌优势,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国内、国外多地。

近年来,该地依据市场需求,借助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发展预制菜产业,从上游原料和研发、中游加工和流通,到下游营销和市场,都拥有非常完整的全产业链条。蔬菜产品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的链条延伸,推动蔬菜发展进一步迈向品牌化、高端化,实现了从“育良种”到“吃好菜”的飞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该地实现“育良种”到“吃好菜”的经验。
6 . 从传统农业乡镇,到如今的“一镇一园”集体产业建设,海淀区某乡镇实现集体经济的破茧化蝶:成立乡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民变股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村民变居民,村民带着社保进城,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同时,该镇坚持“村+产业”发展思路,实施“产业带动、文化赋能、绿色发展”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强村富民。该乡镇做法的成功得益于(     
①深化集体产权改革,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②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③通过再分配方式,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④变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1-02更新 | 2824次组卷 | 2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7 .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开始向共同富裕发力。某地的有益探索,成为奔赴共同富裕新征程的“金钥匙”。

【人才点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土壤、气候等条件优越,但村民不懂开发,优质资源深埋大山。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发展规划,与市农林科院对接,由博士程某带领的专业团队对当地种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种植中药材建议。针对村民种植中药材质量低、营销困难、产业链不畅等问题,程博士又牵头引进市区某医药公司,以订单式种植模式共建药材种植基地。

【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不断探索新路径,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村民与该医药公司及县农业合作社达成长期合作。这样一来,村民们不仅能收到150-18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医药基地里打工获取收益。

【“红““绿”相映,促进多元发展】

致力于讲好讲活具有该地辨识度的党史故事,将红色文化、休闲旅游、民宿产业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围绕平台共商、产业共建、动态共融,书写“一山”+“一水”、“红色”+“绿色”、“数字”+“运营”三篇文章,走出一条“红”“绿”相映的发展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说明该地做法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姜村,位于浙江省淳安县西南部山区。近年来,在党的带领下,下姜村实现脱贫致富、迈向共同富裕,被誉为“梦开始的地方”。

下姜村实行了党群“1+7”(一家亲)机制,让1名新书记与7名老书记结对,让1个党员与7户村民结对,使新书记有监管人,老书记有话语权,党员有联系户,村民有解忧人。通过党员群众自荐和党组织推荐,下姜村创建了由10人组成的村级“群英智囊团”,凡涉及村级民生改善、工程项目、重大决策等事项,“群英智囊团”成员全程参与,承担建言、服务、监督、评议等职责。同时,建立了每周村务联席会议制度、每月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制度等民主议事机匍,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明确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项目等均须村民代表大会、户主大会进行表决并由村级法律顾问一一“把脉”。下姜村还成立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786名村民以人口股、现金股和资源股3种方式成为股东,实现了“人人当股东、个个有股份”;面向社会公开聘请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负责实业公司运营管理,把土地征用改为土地入股,建立土地集约经营“双赢模式”,让村民享受更高、更长久的土地效益。



结合运用《经济与社会》和《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下姜村是如何成为“梦开开始的地方”。
2022-01-12更新 | 4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某村实行“党支部+土地流转”模式,与多家企业签订承包合同,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村民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如今,“土地租金+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该村(       
①实行多元要素参与分配,增加村民收入
②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承包权主体转移
③推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向非农经济转移
④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9-27更新 | 9771次组卷 | 8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10 . 《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出,围绕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的目标,开展主体跨界融合、要素跨界配置、业态跨界创新、利益跨界共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列属于促进乡村产业间融合发展的举措是(     
①完善原产地认证标准,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
②宽带进乡入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③鼓励土地所有权流转,提升家庭农场规模
④金融机构为企业贷款,开展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1-05-29更新 | 1270次组卷 | 10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