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含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_______的现象。
(2)文化素养不是_____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_______、接受________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文化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来的。
2022-08-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1作业
2 .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活动及其_____。其中,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________性质的部分,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022-08-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1作业
3 .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有新发现:代表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琼、大量龙形象器物等文物被发掘出土,再次向世人展示了璀璨夺目的中华古老文明。这表明(       
A.文化就是一种物质产品B.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历史
C.文化是由考古学家创造的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022-07-22更新 | 4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58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4 .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文化决定经济、政治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D.世界文化是统一的
2022-07-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学考)
5 . 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由此可见,北京冬奥精神(     
①是具时代特征的非意识形态
②决定了北京冬奥的成功与否
③是北京冬奥实践活动的产物
④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7-16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4练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 神秘的三星堆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形似方向盘的青铜器物太阳轮,是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写照,其五等分也表明古蜀人已有高超的数学思想。材料表明(     
①一定的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因素
③古蜀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透过文物可以“窥探”古蜀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 .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陈叔达、王昌龄、韩愈、李商隐、康有为、翦伯赞、贺敬之等人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自然和历史文化的融合之下,众多游客到桂林寻找“诗与远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然风景能够为诗词的创作提供灵感
②自然风景与文化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③人们欣赏桂林山水是因为它就是文化
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受着山水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 近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馆内到室外,越来越多的红色壁画涌入大众视野,以厚重的文化内涵、精湛的艺术语言,向人们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彰显红色精神。壁画是依附于建筑而生的艺术形式,既凸显建筑独特的文化定位,又美化了建筑空间。红色壁画(     
①作为精神产品不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②作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作为文化载体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④作为艺术作品可以透视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22年2月1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令全球观众震撼!
②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
③上月,全体师生集体观看电影《长津湖》《1921》深受感动!
④受俄乌战争影响,全球能源,粮食等价格飙升,通胀肆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4-30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10 . 近日,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等元素,备受质疑,引发公众的讨论。对此人民日报在评论中说:对“眯眯眼”的讨论,既需要分清对象,更需要分清动机和场景。在艺术创作中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以比“眯眯眼”的手势表达歧视,这样的西方偏见,我们不接受,也会有力反驳。不过不分场合、情景地认为,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也有些太过敏感了。人民日报的评论说明(     
①文化对政治有反作用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③要辨别不同性质文化
④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