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天的亚洲,是众多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

在我国的倡议和推动下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启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有人认为,今天的中国要大胆吸收亚洲各国文明成果,自觉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 . 近年,我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中国艺术演绎西方经典,通过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与国际市场审美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如上海京剧院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京剧《王子复仇记》,从编剧、导演到表演形式,都进行了“中国化”和“戏曲化”的处理,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
④文化“走出去”应在民族文化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中找到创新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9-04-28更新 | 3460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六校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政治试题(丰城中学、高安二中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2019-01-30更新 | 948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4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安一中高三8月月考政治试卷
4 .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9-01-30更新 | 2731次组卷 | 10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县岗上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晚自习限时训练:文化生活1——4课
2010·安徽芜湖·一模
5 .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但地球不会因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主要说明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点
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性D.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越演越烈
2019-01-30更新 | 980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0-2011届东乡一中高三复习班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6 . 2016年11 月30日, “二十四节气”通过审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测太阳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对“二十四节气”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18-06-03更新 | 123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7 .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用百件展品共同讲述200万年来人类文明的历程,如“0号展品”是一套古埃及木棺,制作它的全部材料分别来自黎巴嫩、努比亚、阿富汗和两河流域。按照该展惯例,每至一个国家,都将吸纳一件(组)该国文物作为第101号一起展出,此前澳大利亚站选取的是“全球第一个wifi设备”,中国北京站选取的第101号文物是“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由所选展品推断,最符合该展主旨的是(        
A.各大洲文明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C.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D.通过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共享感受世界历史
2018-05-13更新 | 255次组卷 | 40卷引用:江西省红色七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
8 . 英国“脱欧”,欧盟内以英语为母语的居民仅剩500万左右,占总人口比例约1%。这可能导致“维护英式英语结构完整性的工作将无人承担”。讲英语的欧盟居民已经越来越多地赋予英语本土化特色。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④不同地区的文化因人们实践活动的不同会有所差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商机,使学习中文的热潮席卷世界。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科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中文就是东亚的通用文字,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都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今天,在中国复兴的推动下,“汉语热”又在世界兴起,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还表演了背唐诗和唱中文歌曲。
在哈萨克斯坦,全国总人口才1700万,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就有1万多人。在俄罗斯,汉语专业大受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在巴基斯坦,汉语学得好的巴基斯坦人,常常被当做“香饽饽”招进中国公司。在很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的汉语教学活动已开花结果。汉语成为助推经济合作的润滑剂,更是中外民众心曼的文化桥。
“汉语热”成为全球潮流,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二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中国儒家传递“和”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强调“和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喜,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而不同、多元包客的价值观,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民众的共鸣和认同。三是政府层面积极推进各种艺术节、旅游年、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汉语热”在世界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说明“汉语热”兴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相互联系。
(3)作为青年学生就如何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两条具体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