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当不同文明的相遇,我们应秉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是基于(     
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的树立
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③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头活水。其间,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他看来,正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进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两个结合”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过程体现的辩证思维方法。
(3)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
3 . 下表是将中国古诗词翻译为英文的比较呈现
原文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文WithasillywishIheldmyself,Tobea
goodservantinEmperorscourt.
Ifyouhavefriendswhoknowyourheart,
Distancecannotkeepyouapart.
比较
译成了一首没有情感色彩的叙事诗,实在是难以表达出中国诗原有的意境。
译的韵律、表意,都令人叫绝。古诗诉之不尽的绵长韵味,丝毫没有因为语种的转换而折损,把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真正传递给了西方读者。
据此,要更好地传播中华古诗词就应(     
①创新中华古诗词的传播路径,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②研究中西诗词意境取向之差异与融通,探寻文化共识
③以认同和吸收国外语言文化为主,提高语感和诗词素养
④挖掘中华古诗词的精神内核,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23-01-14更新 | 141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政治试题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4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近期有一篇《不做民族文化的绝响》的文章,写的正是创造于遥远年代的建筑已经在一次次隆隆作响的城镇化进程里再难寻觅其影像,传统古村落所蕴含的传统建筑风貌、地方文化习俗等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必须加强保护。这是因为(       
①保护传统古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传统古村落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③加强传统古村的保护可以给相关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④传统古村落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5-20更新 | 117次组卷 | 33卷引用:湖北省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三 1月联考政治试题(二)
5 .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我国各地博物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国家重大外交战略,组织实施博物馆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围绕大运河文化、长征文化等中华文明标识建设,加强馆际资源整合、促进馆际交流协作。某班组织撰写一篇相关新闻报道,以下适用的观点是(  )
①创办开放的博物馆,在借鉴融合中实现共赢
②打造有活力的博物馆,在文化创新中走向趋同
③建设有声音的博物馆,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④发展有价值的博物馆,在资源整合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1-01-12更新 | 620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2019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失火,800年古迹被毁。上网搜索“巴黎圣母院失火”,六七十条资讯扑面而来。“多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全世界在哭泣”“美丽、壮观的法国灵魂的一部分灰飞烟灭,让人无比悲痛”“文明不能承受之殇”,无论是否到访过巴黎圣母院,很多人心中都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留有重要位置。由此可见(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11-04更新 | 222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新起点联考考试政治试题
7 . 《梁祝》这一中国爱情故事不但被中国各类艺术形式反复演绎,还蜚声海外。朝鲜某歌剧团以“梁祝”为主题,以歌剧的形式用朝语演绎赴中国巡演,为我们诠释了另一种风情的“梁祝”故事,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续写一段新的佳话。这说明(        )
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欣赏和认同
③不同民族对优秀文化往往具有一致的理解④世界文化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繁荣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者、呵护幼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分老幼、无论贫富,“生命至上”成为中国战胜疫情防疫的基本准则。正如很多国际分析人士指出的,这种竭尽全力治病救人的举动,包括对高龄老人和困难家庭的不离不弃,在许多国家是很难做到的。材料表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服务当下的实用价值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彰显其力量
③文化是世界的,中华优秀文化赢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④文化是民族的,各国不同民族文化决定各国抗疫策略不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9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创迹,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蕴含的文化道理是(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积极作用中传承发展
③中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07-08更新 | 7452次组卷 | 79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10 .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大小窟龛254个,造像59000余尊。与我国诸多石窟相比,云冈石窟颇具西来样式,呈现“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之美”。第8窟鸠摩罗天,屋顶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而石柱上却布满了中亚卷草纹;中国的朱雀、白虎与波斯的金翅鸟和睦相处;而印度佛教艺术中的莲花在异国他乡也开放得更加娇娆……可以想见,当时的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云集着各种不同面孔与肤色,汇集着各种不同服饰与语言,来自波斯、粟特、西域诸国的胡人欢聚于此。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47年来,各国政要20多次到访云冈石窟,让云冈石窟的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新时代,文化是开启“外交”之门的一把钥匙。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为纽带,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云冈石窟为什么能呈现“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之美”?并说明这给新时代中国“文化外交”怎样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