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成为网文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受到高度关注。

中国网络文学在世界走红的背后,是媒介革命的力量。网络性,让中国网络文学成为“网络人”的文学。在被网络重新“部落化”的地球村获得了广泛的亲缘性。当然,外国粉丝们最初受到中国网络小说吸引的原因是新鲜。从目前搜集的粉丝评论来看,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惊奇于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人的想象方式。此外,中国网络文学在世界走红还有一个隐在的原因,这就是“气质契合”。中国网络小说现代性的宏大叙事风格,比起日本轻小说后现代化的数据库是写作,更符合西方读者的胃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阐释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走红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唐朝,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高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移民的增加,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把东南亚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东南亚文化以新的生命,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角度,简要说明了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019-12-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剧、美剧风靡,外来文化对“80后”“90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否会受到冲击?有人担忧,有人乐观。
担忧者认为:
“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自尊何来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自信又何来文化的自尊。国产电视剧引不起国人的关注,韩剧被引进国内,却受到了热烈追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20年急剧地流失,几百种传统戏剧,几乎是以每几天消失一种的速度在走向死亡。一旦传统文化流失,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也就缺失了,空出来的位置就留给了外来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日剧、韩剧、欧剧、美剧都进来了,这个领域的教化,是潜移默化完成的,如果现在国产电视剧和电影还是只想着收视率、赚钱,可能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因为年轻一代都接受了外来文化。”
乐观者认为:
“国外的文化在国内流行是一种自然现象。韩国的鸟叔引来美国士兵的模仿,风靡一时之后,‘style’风也就过去了。披头士乐队当时也是到美国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这说明,开放的世界是流通的,这并不可怕。”
“韩剧在国内有众多粉丝是很正常的事,虽然有冲击,但没有必要恐慌,国内的电视剧、电影行业也发展得很好。这种冲击是很有必要的,能刺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
“这个非常好,让我们做影视的有压力,不好糊弄。老是片面看票房在升高,那个没有意义,不提高内在的质量,没有持续发展空间。”
(1)就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你是乐观还是担忧?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请就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两条建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从倡议到建设、从构想到落地,惠泽各国民众,汇聚世界目光,已经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事件。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关系的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开展不同文化的对话与沟通,让不同文明相向而行,如何把合作共赢的理念,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把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种到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需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1)“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简述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不同文化交流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波兰、法国、土耳其、德国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在博览会期间,还有5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安排。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1)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重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
6 . 文化因传播而精彩。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李安、张艺谋等中国导演依托3D等现代技术,通过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带给世界;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平台;历经了千百年的艰难开拓,中华文化香飘海外;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转播的辉煌。
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哪些道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戏是靠人演的,曲是靠人唱的,名家演好戏,大师唱好曲,已成为戏坛共识。昆曲的发展是“戏以人传”的最好佐证。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们用尽毕生心力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艺人演出新编《五十贯》,创造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1)昆曲的发展是戏以人传的最好佐证。据此有人认为: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只能靠戏曲艺术家的努力。请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材料二: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彰显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其中许多人文故事、哲学思想、典章文稿,之所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其根衣原因在于其不仅有着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还蕴含着宝贵智慧和正确的价值理念。
曾经,我们出现了意识上的偏差,盲目追寻西方文化。年轻人热闹地庆祝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中国的元宵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不同民族的文化既要面对彼此之间的冲突,也要共同面对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挑战。不同民族文化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加强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价值。
开放的中国在品尝别人带来的文化快餐时,不应忘了备好自己的文化盛宴去款待客人。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独特气派。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自信的民族不能没有偶像。请你给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偶像下一个定义。(要求不超过60字)

8 . 2017年2月18日,央视一档原创大型文化情感类新节目《朗读者》开播,节目一播出便引来好评如潮。

材料:《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业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的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现代奥运会产生了各种造型多样的吉祥物。奥运吉祥物是代表各届奥运的动物或人物,通常是当地土产的动物,或是可以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福娃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了巴西的动物,其中有猫的灵性,猴子的敏捷以及鸟儿的优雅。无论奥运吉祥物的外貌如何,他们的共通点都是以奥运会作为主题来显示主办城市的独特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征,既能够实现奥林匹克精神、传达奥运会概念同时又有利于市场开发和保护。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为什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0 . 材料一: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科学家们在2月11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引力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个世纪前就预言的时空涟漪。1916年6月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预测,时空会产生涟漪并产生“引力波”,以光速从物体向外扩张。很多科学家怀疑这种波是否真实存在。1969年6月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物理学家约瑟夫·韦伯宣布发现在引力波撞击探测装置时发出了“声响”。但他的实验结果从未被再现过,最终所有人都不认同这种结论。1974年马萨诸塞州大学艾姆赫斯特学院教授约瑟夫·泰勒和他的学生拉塞尔·赫尔斯,首次发现了脉冲双星PSR B1913+16,以爱因斯坦预测的速度螺旋式向内靠拢。此次发现被认为是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观测证据,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材料二: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曾发出牵动整个中国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教育专家认为这与中美两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联性。美国教育界受知识主要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影响,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诵什么东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面对中国等其他国家基础教育的挑战,美国教育界呼吁建立一个更严格的教育体系。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中国正在大规模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转向美国教育模式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却似乎在通过统一课程标准等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向中国式教育靠拢。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释人类对引力波探测历经百年才探测到的原因。
(2)“当中国正在大规模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转向美国教育模式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却似乎在通过统一课程标准等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向中国式教育靠拢。”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现象的原因。
(3)某中学高三学生以“钱学森之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围绕该活动主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