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A.是满足两国民众各种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B.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C.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D.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2019-12-23更新 | 2445次组卷 | 107卷引用: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2 .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如今,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2019年春节期间,在美国,数百名中国师生与上千名美国师生写春联、画脸谱,共庆新春;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在曼谷唐人街盛大举行;新加坡则举办了“新春音乐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球多地共贺新春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9-12-06更新 | 140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3 .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中国青岛召开。

山东是中国“孔孟之乡”。如今,这片儒家文化发祥地回荡着中华文化与“上海精神”的共鸣。儒家所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 四海一家”的“和合”理念,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 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天下为公”是大国胸怀,在万众瞩目的国际舞台上,这种胸怀给世界带来新时代的信心与力量。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主张人民和睦相处, 国家友好往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行为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华文化为什么能与“上海精神”共鸣?
2019-12-0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宜丰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因此我国更应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领下,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寻找新的机遇。随着“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教育在发展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让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我国就应该培养具有长远眼光以及世界眼光的外交人才、网络人才等新型人才,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分析“各种优秀文化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合理性。
2019-12-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衔接班)
5 .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   )
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 
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2019-11-30更新 | 283次组卷 | 5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九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6 . 电视剧《小欢喜》围绕三个不同的中国式家庭,多维度探讨教育焦虑、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社会话题。该剧不仅在暑期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而且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位列YouTube同期首播现代华语剧集均流量第一。由此可见
①电子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大众传媒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访欧的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出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当年,中国的儒家思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的滋养;而今,《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作为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见证来到中国。中法两大文明的相互吸引和交相辉映,在此刻更显珍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交锋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根基
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史书典籍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特征,使中法两大文明相互吸引
8 .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9-10-27更新 | 4012次组卷 | 130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9 . 《兵马俑探寻记》介绍了陕西和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明之根,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教育、城市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影片一经播出引起了罗马尼亚人民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兵马俑探寻记》走出去旨在
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彰显文化多样性,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秋团圆日、举国欢庆时,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融亲情思念、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地方元素于一体的庆中秋活动。嵩阳书院举办“中秋祈福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江苏淮安举办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同享一轮明月,共祝万家团圆”的心愿传递给全球华人。由此可见(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③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