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访欧的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出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当年,中国的儒家思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的滋养;而今,《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作为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见证来到中国。中法两大文明的相互吸引和交相辉映,在此刻更显珍贵。可见
①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交锋,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文化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特征,使中法两大文明相互吸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3 . 海明威、马丁·路德·金、电影《西雅图不眠夜》、美剧《纸牌屋》……这些美国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大众文化被习近平主席引用到访美的演讲中,以美国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倾心交流,“习式语言”以真诚再次展示其独特魅力。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9-09-28更新 | 330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6-2017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4 . 2019年7月,在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期间,中国作为主办方集中展示了中国书法、剪纸、面人等传统文化项目,同时举办中医、京剧、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的体验,让国外嘉宾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引起积极反响。这表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②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继承和回归传统,促进文化的传承
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9-09-08更新 | 653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银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中文就是东亚的通用文字,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都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今天,在中国复兴的推动下,“汉语热”又在世界兴起。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还表演了背唐诗和唱中文歌曲。在哈萨克斯坦,全国总人口才1700万,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就有1万多人。在俄罗斯,汉语专业大受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在巴基斯坦,汉语学得好的巴基斯坦人,常常被当作“香饽饽”招进中国公司。在很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的汉语教学活动已开花结果。汉语成为助推经济合作的润滑剂,更是中外民众心里的文化桥。“汉语热”成为全球潮流,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二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中国儒家传递“和”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强调“和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而不同,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民众的共鸣和认同。三是政府层面积极推进各种艺术节、旅游年、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汉语热”在世界兴起的原因。
(2)作为青年学生就如何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两条具体建议
2019-09-07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6 .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典诗词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下列诗句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①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认同各民族的文化
③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人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统习俗对人们产生积极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9-08-08更新 | 1481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7 . 2018年,甘肃张掖“九曲黄河灯阵”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九曲黄河灯阵”是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一带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包含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代表了千年来甘肃河西民众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该阵以九宫八卦、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五行四象、二十四节气和九大愿望为主要构成要素。这体现了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其求同存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019-05-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8 .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统筹发展,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成果非常丰硕,国家形象显著提升。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是有充分理由的
③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传播决定的
④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2019-05-14更新 | 497次组卷 | 1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9 . 中国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在现代世界演绎其合理内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这些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润泽的伦理品质,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在世界各地也激发了诸多共鸣,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材料说明
①文化的交流能仅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中华文化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中,熊猫队长、轮滑少年、智能机器人相伴出场,在冰上勾勒出象征吉祥喜庆的中国结、五彩祥龙、凤凰展翅等生动画面,独特的中国元素深深震撼了现场的外国观众。这是由于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可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
④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