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从炎黄二帝,到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思想巨匠;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到《诗经》《易经》《道德经》《史记》以至汉赋、唐诗、宋词;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到天象历法、农学、医学、水利等,中华文化的诸多元典、古代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诞生于这片土地。

历史上,黄河曾是一条灾难深重的忧患河,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的古语,被称为 “中国之忧患”。 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塑造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黄河获得了新生,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黄河安澜。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豪情满怀地发出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的保护和治理任重道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2)“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需要沿黄各地树立“一盘棋”思想。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就如何讲好“黄河故事”,提出三条建议措施。
2020-02-25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综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夙愿。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包含共同富裕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世界,是人们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主张,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治国理念,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剥削压迫的人民群众在反抗斗争中也以“等贵贱、均贫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作为口号。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无论是思想家的倡导,还是底层的抗争,他们的理想和主张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实现。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富裕作出的一系列深刻的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和科学表达。下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重要论述:

①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②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③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④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当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2)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同富裕的论述中选择两个,分析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就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022-05-14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2022届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政治试卷
2014·湖北武汉·一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寻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关多,六畜落息,国富兵强” (《管子》)。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持续耕作、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问题。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度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l)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中如何发挥“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3)很多农民认为,下大雨就会把农作物上化学农药冲刷干净,不会损害人的健康。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需要说服农民改变观念,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使用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对此,请你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2014-06-05更新 | 5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拒、讲规矩、守规拒。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材料一   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践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负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

材料二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18年8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其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古代的法制思想。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3)请你就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三条方法论建议。
2020-08-18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政治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2019年春节电影票房冠军。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影片尚存一些有待完善提升之处,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观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完美无瑕”的外国炫酷大片更有意义。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哗众取宠、意气之争,多一些中肯建议、理性之言。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迎接中国科幻真正的春天。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依据《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请你谈谈对“一部成熟的电影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谈谈应如何“中肯”地评价《流浪地球》这部科幻影片。
(3)某社区准备举行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社区宣传活动,请你为其拟两条宣传标语。
2019-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考前最后一卷(二)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传承文化记忆,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某地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依托山水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推出“民俗之旅”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大投入,将原来杂乱无章的民居统一改造成青砖青瓦,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农家大院、民俗一条街,实现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也加深了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价值的认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是如何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
(2)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活美丽乡村内生动力。请你分别从文化和政治生活两个角度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各提出一条建议。
2018-05-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四川省雅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技艺巧夺天工。苗族服饰的造型、图案和纹饰,是族群记忆的载体,是在苗族历史演化中沿袭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苗族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步伐加快,除传统节日外,苗族人少穿其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成衣。传统服饰工艺存在技术衰落、产品款式陈旧、销售渠道窄、后继乏人等现象,如何走出困境,亟需社会各界的保护与扶持。
黔东南州政府依托多元的人文特点,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指导具有独特技艺传承的村寨和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人成立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制作过程,讲述手工艺人及其产品背后的故事;积极亓展对外营销活动,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在巴黎时装周上展示苗绣和苗族纹样……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联姻,扩大产品销路,增加收入,使传统手工艺得以保护与传承,实现手工艺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有人认为,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手工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保护和开发的价值不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加以批驳。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黔东南州政府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联姻的。
(3)“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传人。请就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提出两点建议。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寻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关多,六畜落息,国富兵强” (《管子》)。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持续耕作、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度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l)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分析,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中如何发挥“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2015-05-27更新 | 2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高考5月压轴卷文综政治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