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老曾接受采访时公开反对浪费粮食,他表示,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科研投入大,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很难,应该杜绝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但受到讲排场、爱面子等不科学、不文明消费习俗的影响,我国餐饮浪费问题一直存在;一些媒体引进国外的“大胃王吃播”节目,误导消费,也加剧了国内“舌尖上的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抵制“舌尖上的浪费”。
2021-07-18更新 | 9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政治每月时政热点》专题15: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知识点专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例如在内容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知行合一;共产主义目标与大同社会理想相融相通。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探索中积累了一系列认识成果。例如,毛泽东同志将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进行创造转化,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用以揭示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德不孤,必有邻”等,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

(1)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兼容,今天的中国道路是中华文化的中断。请结合材料,选用联系观的—个适合原理,对此观点加以批驳。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当代青年。请你就青年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条建议并给出其哲学依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方言,顾名思义是通行于一方之言,它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双重烙印,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际地域区分最有效的识别方式,也正因此,乡音最亲切,乡音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成为人们的精神纽带。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渐渐黯然失色,成了年轻人及在校学生眼中的“土话”,而非“近乡情更怯”的乡音。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简要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促进方言的发展提两条建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党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作出的理论概括,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实事求是”一语出自《汉书》中“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爱国思想家顾炎武在身体力行地倡导求实之风的同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强调学问要面向现实,为现实服务。思想家魏源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发展,从救亡图存的愿望出发,将“经世致用”的重点转向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实事求是”作了改造,赋予它崭新的含义和科学的理论形态:“‘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同志重新解释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的文化传统。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2021-05-28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湖北省高考最后一卷政治(第三模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的中国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线条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之后,中国书法经周代的金文、石刻文、简帛,至秦代出现了“写法苛刻”的小篆和“书写方便”的隶书。
字形方正、法度谨严、笔画分明的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一次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汉代兴起的草书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两晋书法家的行书“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代的书法艺术对前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从而推动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跨入到新的境界。此后,中国书法艺术在宋元明清时期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发展。2009年9月,中国书法艺术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今,随着汉字书写工具的变化,特别是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加之应试教育的功利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书法教育面临巨大冲击。有人建议,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要光大书法艺术就应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一部分进行考核。
(1)你是否赞成将汉字书法作为初高中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在汉字书法受到冲击的今天,试就如何光大中国书法艺术提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