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东坡文化是海南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2月1日起,“千古风流,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吸引众多观众慕名前来,332件/套文物展品穿越千年在琼展出,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     
①融通中外不同资源             ②全盘继承传统文化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高三三模政治试题
2 . 文化跨越性是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进行英译的时候,跨越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所以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和文化含义,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重视语言的翻译策略选择,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提升诗词中英译的质量。实现诗词文化在西方传播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应当(       )
①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②既要注重文化的普遍性,更要注重中华文化的特殊性
③对中华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批判地继承
④展现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日内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3 . 柏峪燕歌戏被专家称为北京戏曲“活化石”,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但近年来,由于演职人员老龄化致使武戏部分已经没人能演,由于没有新的剧目上演致使演出缺乏新意,前来参观欣赏的外来游客越来越少,束缚了柏峪燕歌戏持续发展。对此,下列建议分析合理的是(       
①依托当地资源,形成文化产品的特色品牌
②融入时代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动力
③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统戏曲的表达方式
④借助文旅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日内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三模政治试题
4 . 爨(cuàn)文化,起自东晋,经南北朝,终至唐天宝七年,是当时的地方大姓豪族爨氏治理南中地区500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近年来有着“爨地”“爨乡”之称的曲靖市为传承该文明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持续推出书法课程、舞蹈演绎、文旅体验和文创产品等多种活化传承方式,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爨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新活力。这启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要用现代科技赋予文化新内涵
③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6-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政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绵延两千余年。随着一批批手艺人的广泛参与,苏绣工艺越发成熟,精美的“双面绣”、“双面三异绣”顺势而出。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苏绣非遗传承人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去,结合当今的时代特色创作出了一批符合时代审美、富有时代精神、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苏绣作品,推动了苏绣的进一步发展。苏绣的发展(     
①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导人们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使苏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推动了传统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③体现了非遗传承人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把握,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彰显了非遗传承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6 . 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汇聚着故宫、天安门等建筑,也代表着北京老城的民俗文化。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期间,北京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北京河图联合发布了“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通过AR技术带来的虚实融合与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中轴线历史文化加速“活”起来。让中轴线历史文化加速“活”起来(     
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文脉传承
②有利于促进古都文化焕发生机,引领时代潮流
③要全面开发文化遗产,发挥其最大的经济功能
④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的深度融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2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7 . 南朝梁代宗惊《荆楚岁时记》:“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然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燃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却遭遇了现代尴尬,到底要声光寓意还是要绿色生态、要就业和产值还是要安全与清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物质条件,又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②当传统习俗与当代社会发生冲突之时,传统应该让步于当代
③传统文化的扬弃,应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为取向
④文化传统的延续,应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三模政治试题
8 .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传承中受传统的哲学、文学、绘画、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富于诗情画意等独特的风格与特征,并对日本花道及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A.根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C.促进了中外插花艺术的传播交流D.融人文于自然中彰显了文化自信
2024-05-2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查缺补漏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产量得以实现的基础。2024年春耕备耕的重要时间节点,我国把议题再次聚焦粮食安全,启动实施《新一轮十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

材料一   【优化品种结构和区臧布局】

早在2009年,我国就启动了第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如今已超预期完成目标。与上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相比,本次《方案》统筹“稳”与“进”,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形势、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基础,通过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

材料二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农情作出的精准研判,是着眼粮食安全大计作出的战略决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必须做好耕地这篇大文章,严守耕地红线,落实制止耕地抛荒政策,提升耕地质量,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盐碱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守住耕地红线硬措施的实施,推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二十连丰”,全国各地更是牢牢筑起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材料三   【多措并举提供保障和支持】

《方案》围绕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既部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绿色生产、农业防灾减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也部署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信贷投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等系列保障举措。9项重大工程未来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以实现工程的扎实推进。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玉米、大豆的亩产与美国和巴西仍有较大差距,2023年玉米和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1.6%和11.4%,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粮食增产瓶颈,才能更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谈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如何走好增量之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的知识,解读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为何能够助推全国各地牢牢筑起粮食安全“压舱石”。
(3)结合材料三,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剖析我国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状态的破局之法。
(4)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离不开农耕文明的连续性。在建设农业强国的今天,中国不忘从古老的农耕文明中汲取智慧,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知识,以“赓续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200字左右。
10 . (多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实践经验和重要理论成果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现代化事业建设中(       
A.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文化软实力
B.具有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C.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因和智慧的源泉
D.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024-05-20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