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中国地铁史上第一批公共壁画,就在北京地铁2号线里。这些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壁画在陪伴了乘客三十多年后,普遍出现老化、破损等状况,修缮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北京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壁画《中国天文史》局部

◎建国门站的壁画《中国天文史》展现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壁画的创作综合考虑了环境、人文、历史等多重社会因素,同时注重与地面环境的对应,地铁站的上方就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建筑物---古观象台。这种地上地下文化脉络之间的联系、艺术视觉的延伸,完美地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

◎北京地铁未来将针对每条线路、每个区域或站点文化特点进行梳理,将文化宣传、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三者有机融合,建设高品质的乘车环境,提供智能便捷的出行服务,营造高水准的文化氛围,使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灵动的科技手段相融合,将北京地铁打造成为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流动的博物馆、文明的暖客厅”。利用文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把文物展览和地铁联系起来,向公众提供博物馆文化服务。“以客为尊”,树立“暖客厅”服务品牌,让乘客舒心、动心,将北京地铁文化内涵提炼成有形或无形的特色文化产品,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北京地铁打造“流动的博物馆、文明的暖客厅”的思考。
2 . 文物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护好、管理好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建议,恰当的是(       
①通过旅游开发,让文物“活”起来,充分挖掘文物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价值
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等,保护好文物,减少开发和利用
③通过讲座、游学等形式了解文物、认识文物,铭记历史、传承文化
④通过动漫、VR(虚拟现实)技术等形式,感知体验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在古代,“敬惜字纸”是一种传统美德,最初是指爱惜写有汉字的纸张,后来引申为敬重文化之意。在今天,键盘上“敲字如飞”带来了文字记录的高效便捷,能“敲字”的绝不“写字”,“字纸”仿佛与我们渐行渐远。

一方面,我们赞叹着书法作品的精致优雅,一方面,我们习惯了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我们骄傲着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一方面,我们又认不全史书典籍中的汉字……“敬惜字纸”面临着珍惜之情与传承之行不能统一的尴尬。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一说新时代的我们如何让“敬惜字纸”不再尴尬。

材料二   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

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勤劳勇敢的古代先民长期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代劳作,积累经验,沉淀智慧,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人民的期待,激发人民的力量,筚路蓝缕,开拓进取,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沉淀下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结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中积累的文化养分凝聚起近14亿国人的民族骄傲,形成精神合力。未来,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请从实践的角度解读“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
2020-05-3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4 . 汉字繁简之争由来已久,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专家学者,再次捡起识读繁体字的老话题。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汉字历经千古演变,与时俱进,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有人认为,了解历史,阅读旧籍,让孩子们认识一些繁体字,未尝不可;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大可不必弃简从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识繁用简,不必弃简从繁”的合理性。
5 .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以中国村庄、城市、乡镇、山川河流的名字为切口,在解构“中国地名”的同时重构了集体记忆,也引发了集体共情,以深远的历史和满满的情怀激发了观众对脚下土地的热爱。这种共情和热爱(       
A.涵养家国情怀、增强了文化自信
B.表明中国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C.意味地名源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D.丰富和扩展了中国地名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6 .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9年11月,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世界中医药大会助推中医药提升海外影响力,中医特色孔子学院也落户到匈牙利佩奇大学。

国际权威期刊《肿瘤学前沿》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黄金昶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医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导航,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升。不单是针刺,中医在很多领域都有着现代化应用。助力飞天,航天英雄用中医保健;拔罐走红,奥运冠军青睐中医疗法;抗击新冠,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7 . 2019年5月15日至22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对“文明冲突”“文明对抗”老调重弹,引发国际社会担忧。在此背景下召开这场大会正当其时。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正确的做法是
①相互认同,坚持不同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②开放包容,不同文化之间应该求同存异
③科学分析,批判继承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④互学互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8 . 《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已正式发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曾源源不断地把砖石、木料、漕粮等送往京城,也促进了文化、人员的流动。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终结后,还出台一系列保护利用的规划、措施,是因为
①大运河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②京、津、冀三地拥有共同的大运河资源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④大运河沿线有丰富的生态和旅游价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0-03-28更新 | 15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政治试题
9 . 浙江省松阳县的传统节日“排祭”是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当地政府通过引入激励机制,整合县里的各类资源,通过多项充满地域民俗风情的形式,把“排祭”仪式做得热闹非凡,对其蕴含的民间故事、特色食品等进行挖掘、整理、宣传,并把“排祭”的过程放在“竹源峡”这一大背景中拍成影片,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材料体现了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善于继承和发展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对地方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③增强文化自觉,注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④立足实践需要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竞争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化,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的开展同城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告诉我们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普写新的“丝路长歌”,创造新的“盛唐气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