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用“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建立新时代民族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人格的陶冶和塑造,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涉及生活各个层面,事关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目的在于激发人们领略生活之美、时代之美的能力,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心田,引领人们更好地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根据新时代美育特点,学校新媒体运营管理者在做具体工作时,可借助当前大众传媒技术对知觉、视觉、听觉的调动能力,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将“文”、“美”通过有趣的方式表达。新媒体助力美育活动,开展化人、育人宣传,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谈谈如何做好美育工作、培育中华美育精神。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22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全网,让无数观众沉醉在中华文化描绘的唯美画卷中,久久不能忘怀。

《只此青绿》舞蹈是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进行编排的。舞台上,只见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身着青绿色长衣,伴着悠悠音乐正在翩然起舞。绝美的舞姿,干脆的甩袖,映衬着背景中缓缓展开的泛黄画卷,她们似是画中重叠的山峦,参差起伏。云雾中,只剩下青绿色相互辉映,隐约间,还能看到山水相依的美感正在随着舞姿的跃动渗入观众的灵魂。恍惚间祖国的锦绣河山在这一刻不仅仅是跃于纸上,更是体现在当前优雅的舞蹈中,每一次跳跃的舞姿中,好似焕发着别样的美感。舞蹈演员们用绝妙的方式,演绎出了中国人的独特审美,用舞姿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岁月的洗礼,并没有洗去历史的烟云,灿烂不息的中华文化正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焕发着新鲜的活力。一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春晚舞台,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古雅的音乐声中用柔美的身姿复刻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让观众如痴如醉。


(1)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分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无数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2)文化传承是永远的时代主题,后辈青年需要担当责任,让中华文化流芳百世。请你为“文化传承责任,我辈青年担当”班会主题,列举两个发言要点。(每条20个字以内)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作用。他指出:“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家国天下”意识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4 . 今天,很多创作已不在纸上进行。然而,打印出来的文字,很难像手稿那样展现作者的笔底波澜。手稿是时间的证物,也是文化的传递,一些手稿还兼具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即使在数字时代,手稿依然有生命力。

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你对“手稿依然有生命力”的理解。
2022-09-17更新 | 5650次组卷 | 14卷引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政治试题

5 .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手段,然而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手法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关于中医,人们还存在一些争论。有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没有可靠的现代科学依据;有人认为,中医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科学性;也有人认为中医虽然存在缺陷,但仍有其科学的一面。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医药文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之一。古代思想家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是人们最为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几千年来,我国传统士大夫始终强调不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这种以保养生民、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广大民众对共同富裕的企盼和追求贯通古今,党和国家始终把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的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辟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共同富裕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近年来,中国戏曲正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走向全世界。

昆曲又称昆腔,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昆曲在历史中以其较高艺术和审美价值,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涌现了包括汤显祖的《壮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内的很多脸炙人口的名剧。同时,昆曲为众多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对民间百姓生活影响颜深,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昆曲几近消亡;到了现代,昆曲又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逐渐与时代脱节。现在,我国势力推动昆曲重新焕发生机:针对昆曲脱离时代的问题,要求昆曲创作者主动出击,“放下架子”走入市场,走进群众:督促昆曲创新发展,创作更多的原创剧目,以更为新颖的面出现在舞台上。慢慢地,昆曲的受众越来越多,渐渐有了市场……



(1)结合材料并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与时代脱节的昆曲我们为什么要推动其重新焕发生机。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有关哲学原理,分析昆曲从衰落到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
2022-08-03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西藏通过“非遗+”让璀璨的非遗文化呈现“七十二变”,既加速了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更成为推动西藏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其中,活态传承的理念为非遗重新焕发新魅力、释放出最大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活态传承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事实上,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不能静态被动地保护,而是需要动态传承和发展,为其注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焕发其自我创新的活力。后继有人是非遗实现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也是让特色浓郁、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展现持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要实现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传承人和传承保护单位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寻找、遴选和培养具体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让非遗传承成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确保非遗活力。

注重交流、共享和融合是所有优秀文化的共性,从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资料的全方位保留。布达拉宫管理处目前已研发文创产品400余种,以一个个“非遗+”的推广模式和一件件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正生动体现在西藏非遗活态传承的火热实践中。以活态传承激发非遗新活力,最终就是要让非遗保护形成“内方外圆”的机制:对于处在核心位置的非遗文化内涵要以传承和保护为主,保证各传统文化艺术的“原汁原味”,严格保证“不走样”;同时,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的命题,采取灵活多变的举措,让非遗文化有多个载体、多种方式打响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传播工作中,真正形成人人支持和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氛围。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有关知识分析西藏“非遗+”在文化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举措。
(2)请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022-08-02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福建泉州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南音活态传承。一是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阶段非遗传承体系。自1989年“南音进校园”计划启动以来,泉州已有20万名中小学生学习和接触南音;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设立了南音专业,首次将中国民间乐种引入高校专业中,培养既有音乐理论基础又懂得泉州南音演唱演奏的人才。二是民间社团积极开展南音表演。泉州有近400个民间南音社团,经常面向民众举行小规模演出,极大促进了南音在民间的繁荣发展。三是融合电音创作新歌,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部分年轻人将电子说唱等现代音乐元素与南音混搭创作出新曲目,如泉州本土乐队“Double明_不清新偶像团体”的混搭曲目《直入南音花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2)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泉州促进南音活态传承的合理性。
2022-06-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州下辖六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绝美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风”已成为一种潮流,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在国风潮流的背后,既是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也是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4K高清直播、XR和VR等技术的运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让人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拉近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另一方面,专业人士的创作、草根社群的活动促成了众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爆款”,推动国风从小众文化逐渐流行起来,使“国潮”成为时尚。

国风的流行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表现,也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自己的道路注入了新鲜动能。在为此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封建糟粕借着国风的潮流沉渣泛起,一些庸俗文化也伪装成“国风”招摇过市。如何使国风潮流“不退潮”,我们还需要更多思考与探索。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国风文化能够形成潮流的原因。
(2)有人认为,封建糟粕和庸俗文化借机复苏说明国风的流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倒退。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认识。
2022-06-1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