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2023年,一批优质电视节目火爆荧屏,《2023中国诗词大会》、《古韵新声》、《锵锵行天下第三季》、《诗画中国》、《经典永流传正青春》等节目,在新理念、新技术加持下,凸显传统文化悠长底蕴,用文化精品让观众与先贤之间实现沟通与互联,由此可见(     
①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因继承而丰富多彩
②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发展的主体要不断创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文艺创新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④文艺创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0-08更新 | 907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考政治试题
2 . 一则线线阳光从竹子缝隙里洒落的视频刷屏,评论区的网友瞬间变成了“大诗人”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等相思;

湖中景,湖中景,黄粱一梦何时醒;

随风,随风舞,玉珠禁下诉思苦……

这样的场景仿佛让人穿越到千年前的曲水流觞,也让刻在我们基因里的“诗意”在脉动。材料表明(       
①“诗意”里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②诗词歌赋的文化价值并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成果的享受者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精神提供栖息之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新年贺词中提到,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这说明(     
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在各族儿女的价值实现中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照亮国人
③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④一个个英雄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要讴歌英雄的伟大实践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 . 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类型在内的400余件作品。展览作品主题涉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作品以“小视角”描绘“大时代”,深深触动了观众。作品的成功得益于(     )
①作品创作要坚守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②作品创作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③作品创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作品创作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展现了时代风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希望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自觉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B.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反映人民的心声
C.文学家、艺术家是文化创造和社会实践的主体
D.文学家、艺术家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讴歌新时代
2022-05-28更新 | 1798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祝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这首歌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火遍全网。该剧自开播以来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首播创下央视综合频道近五年来电视剧平均收视率新高。

该剧以北方某城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五十年时间里跌宕起伏的人生。剧中呈现的团聚、分别、人生选择等也不再仅仅属于人物个体,而是浸透了时代的痕迹,成为“大时代”变迁下无数平凡百姓的人生“缩影”。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道出了这部戏的真谛。周秉昆重情重义、正直担当,郑娟历经磨难却依然天真无邪,周母李素华性格温婉、勤劳质朴……通过该剧,我们看到了每个小人物都是伟大时代的奋进者。现实生活中,不也正是一个个小人物,书写出了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吗?


(1)剧情中,是小人物折射着大时代;现实中,是小人物书写大时代。结合材料,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阐明这句话中所体现的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该剧的成功对文化发展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性的一年,贫困地区不仅需要经济扶贫,还需要文化扶贫,某“文化扶贫小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们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层面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文化进农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更多致富技术;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某“文化扶贫小组”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2022-03-04更新 | 94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模块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8 .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影,《长津湖》票房连续打破了多个记录,社会效益空前。该剧通过艺术手法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弘扬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该剧艺术形式创新,视觉效果震撼,充分拉近了主流文化和青年的距离,让90后、00后年轻人心生“信念感”“使命感”,社交网络上形成热议。全剧没有任何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物的艺术描写,生活化地揭示了抗美援朝精神。主创团队高度重视剧本创作,历时3年,从亲历老战士考证、人物塑造、情节编织等方面反复打磨,完成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长津湖》成功播出对文化发展的启示。
9 . Q市博物馆首次面向儿童观众群推出文物类展览《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它将厚重的文物置身于童趣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小书生“阿博”穿梭在展厅中,陪伴孩子们穿越历史,融入展览。策展团队从文物展品中提取设计元素,绘制了一系列卡通动物形象代言展品,与“阿博”一起为孩子们讲述奇珍异宝的故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厚重的文物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坚定了文化自信,发挥了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④活动成功得益于扎根生活,坚持以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0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对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产业活力,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此,国家应当(     
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引导
②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和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文化产品
③坚持社会效益放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