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礼仪等。

中国非物盾文化遗产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承载了中国文明的价值、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展示中国广博、深厚的非遗文化艺术成果,增进摩洛哥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摩两国间文化交流与合作。2020年11月2日,由中国文旅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的“物以载道——中国非遗数字展”通过中摩数字媒体平台上线,同名线下展于11月2日至12月2日在摩洛哥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本次展览聚焦中国优秀的非遗资源,从器物角度展现中国文化的典雅气韵和匠心传承。展览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在实景布展基础上,采用“科技+非遗”手段,借助AR技术拍摄制作,打造裸眼VR效果的3D数字展厅,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古老非遗赋予崭新活力。

对于非遗的传承,既要坚守传统技艺,更要对其进行文化创意赋能,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生活,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的生机。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怎样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的生机。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对于非遗的传承,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必要性。
(3)“当好传承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侗族大歌、苗族蜡染技艺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5-07更新 | 44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文综政治试题

2 . 材料一   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秘密所在。历史上很多古老的文化都因为丧失了创新能力而丧失了生命力,最终不得不面临消失的结局。如:玛雅文明、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都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但都消失了。

材料二   古老的中国文化,今天人面临巨大的挑战。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在其著作《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严肃的思考如何延续中华传通文化的命脉,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生命、新活力的严肃问题。


问题:在当代中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什么途径来创新中国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期以来,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博物馆暂停开放。与此同时,海量文博资源在线上展示,吸引了一大批博物馆粉丝。“云看展”成为特殊时期文化生活新方式,为广大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腾讯“博物官”小程序提供500家国内博物馆的线上展览,除了全景展厅、语音导览外,还能720度欣赏上百件精品文物。与博物馆相关的网络课程已成为在线教育的一大亮点,“假日博物馆”公众号向社会免费开放200集国内外博物馆教育课程,为广大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再到2017年春节期间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并非偶然,它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有温度、有意蕴,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虽“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盼永恒魅力。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央电视台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已如此惊艳。


有人认为,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就能实现文艺节目“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完全兼容。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019-12-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上学期第三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就此从浙江走向全国。2013年10月,习近平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

50多年来,“枫桥经验”始终不变,不变的是其善于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灵魂:“枫桥经验”始终在变,这种变源自于其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不断半富和发展着“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始终在前行,新世纪以来,浙江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注重德法并举,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路子。全国各地也在学习“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应如何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
(2)“枫桥经验”己从“浙江风景”上升为“全国风景”,成为我国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3)借鉴“枫桥经验”,就新时期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两条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F列要求。
2017年7月23日,壮剧《第一书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节目用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和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喜人成绩,引起了现场观众共鸣。主创人员在创作时,跋山涉水深入贫困山村进行生活体验,收集素材。他们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学,一路思,选择了那些平凡而真实、感人而真切的平凡事进行加工提炼。
在表演形式上,《第一书记》将德保南壮的采花调、哭调及北壮的正调、过场调等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使全剧洋溢着浓厚的壮乡地域风格,充分凸显了壮剧流畅、柔美、诗情画意的艺术气质。该剧不仅保留了壮剧曲牌风格,还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全剧呈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感,给人以强有力的艺术渲染力,它兼顾了城乡新老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是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成功范例。
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壮剧《第一书记》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比起来,高铁与网购或许有舶采品的嫌疑,但它们能用较少的时间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硕果累累,并且还后来居上成为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靓丽名片,值得我们思考。一切创新与创造,都必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百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增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获得感。影响乃至改变他人,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强大自己的国家、增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保持自我的特色和本色,才是一切文明与发明创造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以高铁为例,越来越密织的高速铁路网,来往穿梭的高速动车组,带来和改变的不仅是出行的便捷与体验的升级,更重要的是纵横交错的快速大通道,重塑着局域、城际乃至国家的版图结构。千百年来因地理阻隔而形成的人员对自我属地化身份的认同,正日益变得模糊起来。取而代之的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加速的推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发展空间的进一步释放与共享;特别是对于众多通勤一族来说,一小时、半小时生活工作交通图的形成,正在缓解和政变很多人为了梦想在一二线中心城市拼搏努力的现状。
(1)中国“新四大发明”如今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靓丽名片。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阐释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高铁是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的。
(3)请你就如何向外国友人宣传中国的形象提两条建议。
8 . 构建科技旅游文化教育中心,搭建人文交流平台。与沿线国家建立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争取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落户陕西。积极落实《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举办思路沿线国家青年领袖圆桌会议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周等活动。与丝绸沿线国家建设以培养外语类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设立“一带一路”大数据研究中心。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陕西省的举措是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忆是杭州”是2016年9月4日,在杭州西湖岳湖景区内,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呈上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这是国内首次在户外的水上舞台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最忆是杭州”创排历经了一年的时间,1000多名演员一个一个细节抠,一个一个动作改,才最终呈现了这台不可复制的文艺演出。同时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是在原有《印象西湖》的基础上打造的。整场演出将在室外水上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春江花月夜》,人们来到中国江南的杭州,姑娘们跳起了《采茶舞曲》,传奇爱情故事《梁祝》在耳边缓缓响起。一曲((高山流水》,暗喻千里遇知音,西湖上跳起了《天鹅湖》,奏响了德彪西的《月光》曲,和中国风味的《我和我的祖国》《难忘茉莉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脍炙人口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响起,将演出推向高潮。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最忆是杭州”精彩演出成功的原因和效果。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力振兴戏曲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一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将豫剧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材料二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2)结合豫剧发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