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故宫博物院“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以“花卉”象征西藏与内地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花开满路——西藏地方与内地的交往”、“花繁叶茂——认同与归宿”、“春华秋实——丰硕的文化成果”,三个主题单元集中讲述中国古代西藏与内地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文物联展用史实表明(     
①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②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
③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文化事业
④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灿烂的中华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成果
②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差异逐步走向消失
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2022-07-0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津南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3 . 中华文化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创造的,是56个民族文化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文化共性。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碰撞和交锋中不断发展起来
②中华文化具有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各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寓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
④中华文化凝聚力强,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河洛古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有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背壶,有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双腹陶器,还有双墩文化靴形器、薛家岗文化折腹杯、松泽文化折肩折腹壶、大溪文化杯等文化元素。对此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A.该遗址所代表的文明是发展水平最高的文明
B.中华文明从起源阶段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性
C.中华各地区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中华各民族文明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材料表明(     
①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1-09-09更新 | 205次组卷 | 45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政治试题
6 . 七十年前,当从河南黄泛区逃难到西安的难民在千年古都铁道以北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时,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中将中原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俗连同当地的文化风俗一同带到了我们这座古城。古老的中原文化和关中文化不期而遇,相互兼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北文化。”这说明(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②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交锋有助于文化发展
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7 . 古琴、“二十四节气”、藏医药、妈祖信俗……代表中国入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5000年大浪淘沙,56个民族流传下来的“非遗”如熠熠星辰,璀璨生辉,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       
A.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不同民族文明需要借鉴和融合
C.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8 .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000年历史。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体的娱乐活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
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0-04-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9 .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2020-01-17更新 | 587次组卷 | 48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10 . 新疆曲子剧俗称“新疆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由新疆汉、回、锡伯等民族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曲子历史演变、发展表明(   
①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②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间经济、政治的不同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借鉴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的个性和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