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绿色发展”是我国当前及今后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分析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合理性。
2021-12-03更新 | 757次组卷 | 15卷引用:统编版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作业设计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而所经地段植被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而到了下游,流速变缓,于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积了下去,几千年长此积累,泥沙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上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2002年起,我国积极实行黄河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黄河调水调沙已连续开展20年,按照安全可控、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汛前腾库迎汛,调水调沙取得良好效果。黄河下游河道主槽不断萎缩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2.6米,减少了中小洪水漫滩几率,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同时,黄河下游沿岸以及河口三角洲生态状况好转,生态廊道功能得以维持,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物数量稳定增长,生物圈欣欣向荣。


(1)黄河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体现。结合材料并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我国实行黄河调水调沙取得成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恩格斯认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939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89


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界定作比较。

4 . 材料一   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赫拉克利特说:“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各自属于什么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021-08-09更新 | 34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 文综政治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正在推进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也就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是我国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远景目标的合理性。
20-21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为什么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2020-09-17更新 | 4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2019高二下·全国·专题练习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但由于上个世纪初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时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人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9-03-08更新 | 696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政治试题

8 . 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所学唯物论知识,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
9 . 在关于世界的客观性的课堂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具有客观性了。
乙同学: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则是主观的。
上述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