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意识的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梅,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是为世上贤达;竹,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是为世外隐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对事物的主观创造,其内容是主观的
②人将情感寓于事物之中,赋予事物品格和精神
③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源于对天地万物的感知
④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对事物进行联结与思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2023年8月,《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首次对外发布。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这表明(       
①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意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④意识的能动性能创造出理想的未来世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4-20更新 | 591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政治【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模拟试题(广东专版)06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清代画家王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     
A.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B.表明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
C.说明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
D.反映了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2023-07-05更新 | 8438次组卷 | 43卷引用:真题重组卷01(广东专用)
4 . 一篇名叫《追赶太阳》的科幻小说,描写的情节是一个月球考察队发生事故,失去能量,唯一幸存的女宇航员需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须在失去能量的条件下保持宇航服的温度,于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赶太阳”,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内始终保持在阳光下。由此可见,科幻小说(       
①表明人的意识源于理性的思考
②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③是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奇思妙想
④说明意识是对未来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电视剧《底线》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律政剧创作之路。它通过来自现实的典型司法案例,用生活的鲜活性、社会的尖锐性和司法的复杂性,塑造了当代司法人的生动形象,触动了观众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热切渴望,表达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这表明(     
①社会问题的解决依赖优秀影视作品的反映
②影视作品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源自生活的影视作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以《红日》《红岩》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鼓舞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次又一次的巨大飞跃。这些作品(     
A.源于我国革命改革中的实践,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相互统一
B.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交融,红色文化为社会建设提供动力
C.推动中华民族增强道路自信,积淀着民族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D.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发挥了文化促进发展的基本功能
2023-01-24更新 | 1678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高考模拟预测政治试题
7 .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据此,下列对“语言和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语言是个别的特殊的,意识是一般的普遍的
②正确的语言和意识是对人们思想的如实反映
③语言与意识具有相通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语言与意识无法脱离社会,与社会存在相联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5-21更新 | 102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知行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政治试题
8 . 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按照统筹“地上地下”系统保护修复思路,采用尾矿库建生态湿地公园、地上建矿山公园、地下建帷幕坝截流治水的“三位一体”综合生态修复模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凡口铅锌矿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资源,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等事业的发展。该模式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要坚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②要坚持-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要树立创新意识,突破一切传统的束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 . 从反抗侵略压迫的《黄河大合唱》到吹响中华民族解放号角的《义勇军进行曲》,从讴歌革命英雄伟大壮举的《英雄赞歌》到凝结着爱国之声的《歌唱祖国》,从唱出改革开放先声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到倾诉对祖国与人民深情的《不忘初心》……我们能够认识到(     
①爱国歌曲的创作过程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彰显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客观存在与其相对应
④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其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一个等份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

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现代气象科学完美“重叠”,也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在顺随自然规律中摸到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有学者将二十四节气民俗分为节日民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三方面,节日习俗如立春时的“鞭打春牛”、大寒节气的“尾牙祭”等;生活习俗如“春分立蛋”“做夏至”等;饮食习俗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等。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传统文明的高度智慧,必须加以保护。


(1)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高度智慧。
(2)请你就如何让二十四节气文化走近民众,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