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特殊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先立后破”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先构建新机制、新体制,再废除原有的机制、体制;二是先把新动能、新产能培育起来,让它站住脚,再削减和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都应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大刀阔斧地“破”,彰显的是改革魄力;统筹谋划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的框架与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改革,探索一条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路径,是符合当前实际的选择。

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先破后立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不突破旧体制的藩篱,新体制很难建立起来,改革只有选择先破后立、大破带来大立。

(1)结合材料,选用一个恰当的辩证思维方法,阐明“先立后破”中蕴含的改革魄力与智慧。
(2)从“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都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正确选择。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企业家精神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之一,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关键词是承担风险。经济学家熊彼特进一步指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滋养孕育,中国古代出现了一批商圣、商才,如范蠡、子贡、白圭等。近代以来,进一步涌现出以实业救国、经世济民为使命担当的民族企业家,如张謇、卢作孚、刘鸿生等。

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经过迭代发展,走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弘扬企业家精神就更加必要。

材料二   为解决好物流不畅的问题,D公司相关人员多次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综合,撬动起与物流相关的各类社会、商业要素,打造了一个集天网(打通电商体系、物流公司、商家、消费者之间的数据分享平台)、地网(国内外各个中心区域布局的仓储物流中心)、人网(快递员、服务站、自提点)“三网合一”物流新平台。


(1)有人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时代和民族的产物,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凸显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D公司主要运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及其启示。
2024-03-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主权安全风险加剧、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价值观念冲突加深等新挑战,教育难度和紧迫程度前所未有。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不仅回应了人民对国家的浓浓深情,更以法治之力保障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这是一部面向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该法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功能,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其中特别突出了青少年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该法还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设施,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及其内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024-02-13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政治试题

4 .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也是现实的问题。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指出:我国的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黄河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不同地区各有其特点,治理黄河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游要以水源涵养等为重点,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二十年来,不断深化和拓展其内涵外延,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刻把握其哲学意蕴。请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浙江经验唯物辩证法依据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依据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2023-11-2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诊断政治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能矿、生物等资源禀赋区域差异明显。黄河流域上中游多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活动较为发达,水资源开发强度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仍在持续。近年来,我国沿黄河地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上游,青海、四川、甘肃以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湿地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中游黄土高原,人们创造性地开展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仅在陕西省,封堵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的淤地坝就有3.4万座。山西省持续打响汾河治理攻坚战,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在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随着一系列举措实施,黄河流域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面积“双减少”,实现水土保持率、拦减入黄泥沙“双增加”,黄河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提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坚持分类施策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主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
要求:①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有关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在150个左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同根同源,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在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福建既有天然优势,也担负重要使命。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要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坚持因时因地制宜,支持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其他地区找准定位、协同增效。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为什么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乘着扁舟而来,与一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李白。30多年前,有一场盛会从马鞍山起源,顺着滚滚江水,唱响了长三角,它叫诗歌节。以诗仙为名,以诗歌会友,连续举办33届的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成为马鞍山闪亮耀眼的名片,涵养出一座城的文化自信。

为进一步传承长江文化,与长江共生、共进,创造体验长江奇观的文化之旅,马鞍山市与国艺中联文投携手,开发长江文化体验空间项目“长江不夜城”。项目融合长三角文化特色,结合采石矶生态旅游区独有的山水风景、人文历史、民俗非遗等元素,通过独特的场景艺术演艺形式,展现长江流域的底蕴和魅力。沉浸式巡游演艺、古今穿越快闪……2022年11月,在采石江畔,以长江文化为主线的夜游IP项目长江不夜城完成首次内测,全面展现了城市山水风景、人文历史、民俗非遗。

在马鞍山,从文化艺术到经济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素养,诗歌元素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启蒙。诗歌是城市特色,亦是发展底色。


(1)诗歌是城市特色,亦是发展底色。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相关知识,说明马鞍山市是如何涵养文化自信的。
(3)请为该市涵养诗歌城市特色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一要解决“有养老、无医疗”问题。医养结合,“养”是基础,“医”是核心。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二要解决“有签约、无服务”问题。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上,基于老年人差异化健康需求,设计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做细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要解决“有机构、无人才”问题。人才资源是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针对医养结合人才不足等问题,需要多渠道引才育才,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四要组织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国家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哲学依据。

10 . 大熊猫“降级”了!随着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说到大熊猫的保护,不得不提一个词:“伞护物种”。伞护物种是指某一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在对该物种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能为其他物种提供保护伞。几十年来,我国在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中,取得的“伞护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据2019年调查表明,正在试点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存在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脊椎动物7目26科56属342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与2004年调查记录相比,脊椎动物物种总数增加了84种,增幅为32.56%。

有专家认为大熊猫保护过程中取得的“伞护效应”值得推广。在我国,很多珍稀濒危物种都可以成为伞护物种,例如云南的亚洲象,吉林和黑龙江的东北虎,广西的白头叶猴,海南的海南长臂猿,新疆和青海的雪豹,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它们就像雨伞,撑起一片天地来保护其他物种以及大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针对大熊猫保护中的“伞护效应”能否推广,有网友提出疑问:“大熊猫之于中国乃至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之于其他野生动物是前所未有的,大熊猫的保护经验能否复制?”运用恰当的哲学道理,回应网友的疑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