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中 2023-02-11 2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二: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

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

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

(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
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
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
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
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
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是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
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
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
D.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

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

岁月不会地久天长,

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①,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注】萨满:萨满教(一种原始宗教)的巫师。满族人通过萨满,用类似跳神的方式祭祀山神。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以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小奶奶俊俏、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情趣。
C.文中草长得很野,“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野草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寄寓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
D.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小说中引用蒙古族民歌《天上的风》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9.瓜田、清风与明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贯穿全文。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组意象的丰富内涵。
2023-02-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

【乙】

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曩时十一二        殆:表推测,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含义相同。
B.心其说        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本文中“长而善忘”的“善”用法及意义均不同。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明显,显著。与成语“欲盖弥彰”的“彰”含义不同。
D.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穿越。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B.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注释《春秋》的书主要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如《琵琶行并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指南录后序》。
D.金,一般指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金就砺则利”中的“金”特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砺”指磨刀石。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观年轻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默写一遍,也无大差错。虽有较强记忆力,学业因其不勤奋而荒废。秦观在《精骑集序》中毫不隐瞒自己当时的状况。
B.秦观自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C.《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选文【乙】第二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反复强调观点,得出结论:君子要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D.《精骑集序》中秦观叙述年少时凭记性好,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观点。
14.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杨绘,公元1074年七月接替陈襄任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府,杨绘为其饯别于西湖。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今杭州。③河塘,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地。④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勤政爱民,后人为他立庙建碑,见者无不落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知州杨绘为调任密州知府的苏轼饯别,苏轼唱和杨绘,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为虚写,“东武望余杭”描绘了词人想象与杨绘分别之后两地相望的情景。
C.“不用诉离觞”写词人劝杨绘不必为离别而伤神,因为“痛饮”能够化解别愁。
D.“堕泪羊公却姓杨”化用了历史典故,词人把杨绘比作羊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6.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2)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写词人以酒祭月,感情沉郁。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呼应题目,更引出“__________”将自身命运和国运交织在一起。
2023-02-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创举,为时代定义,给时间重量。它劈山破浪,将上亿人的物质生活推到了贫困线之上;它细水长流,在十几亿人的内心世界刻下了精神坐标。

脱贫攻坚工程不仅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而且也在文化维度上塑造着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大同之理想、小康之愿景,民胞物与、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民族气质,熔铸于脱贫实践,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根深叶茂,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

这样一场壮举,点亮了万家灯火,也涵养出大国气象。

从《尚书》里的民为邦本,到《礼记》里的小康图景,数千年的民族冀望最终落实于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与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当文化资源与政治优势相贯通,一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由此书写。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成为一个大党的庄重承诺,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加大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一种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力量,从中央贯彻到基层;中国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合力。

18.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9.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民为邦本”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B.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C.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D.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成为一个大党的庄重承诺,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加大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脱贫成为一个大党的庄严承诺,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加大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C.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成为一个大党的庄严承诺,以远超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脱贫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成为一个大党的庄重承诺,以远超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籍留存至今,虫蛀、发霉、酸化,断线等‘伤病’是常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修复古籍要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尹光华说,,但实际操作较为繁杂,处处都是讲究。每拿到一本古籍,尹光华首先要查看并记录破损情况,,再据方案对古籍进行清洗、配纸、修补,锤平、去边、压实、装订……整个过程前后有几十道繁琐工序。“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尹光华笑言,一个喷嚏、一次深呼吸,都可能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古籍修复容不得半点失误。

“有些书再不修就了,我要尽可能地修复它,让它活得更久一点。”他告诉记者,全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修。尹光华说:“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更多濒危古籍,进而为这些文化瑰宝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

21.在以上这段文字的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在③处填写一个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两处语句不超过12个字。
22.对第二自然段尹光华的观点进行概括压缩,要用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而华坪女中的老校长、2020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即将步入高中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荀子(前313-前238)  秦观(1049-1100)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选择题组
21-220.65变换句式  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