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中 2022-06-20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二: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

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

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

(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
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
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
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
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
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是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
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
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
D.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贱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摇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疑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鬼子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鬼子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得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放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柔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摄山湖化装突围等。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套壶壶腹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的审美追求。
B.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作者既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又将其作为文化观照载体的巧妙构思。
C.屈旺凭借机敏与警觉,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进军四川的阴谋,使日本侵略者死的死伤的伤。
D.小说讲述了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作者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
C.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且始终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D.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8.材料一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9.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试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
2022-06-1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幸,年十八为待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骠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千六百户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遇。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待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家象祁连山。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恒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B.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文中“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
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
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
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翻译下列语句。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4.《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术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
2022-06-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6.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