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末 2023-07-07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闪辞族是指入职时间短(不到一年)就想换工作的一类人,这类人由于人数众多、共性突出,所以被称为闪辞族。这一类人在职场上的特点是快速、频繁辞职和短暂工作,辞职前没有前兆,失踪式的辞职占比大,表现出对于职场的焦虑、不耐烦和不忠诚等特性。闪辞族“90的职场新人为主,以独生子女居多,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闪辞族突出。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这种转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而且几乎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更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也是一种人的实际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这种社会转型,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决裂,是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们带离传统的秩序轨道并带入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之中,在这巨大的转型中,人们会感受到普遍的信任危机。

与传统决裂之初,社会转型触发了价值信仰危机。价值信仰危机是指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信任危机。传统生活中原有的价值法则与规范早已内化成人内心的信念和信仰,在情感上滋生为信任,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安全与踏实。而现在,这种社会转型要将人们带离传统,与传统决裂,使人原来赖以安身立命的信任感突发断裂、塌陷,使生命处于无根基的悬浮空虚状态而岌岌可危,陷于绝望之中。于是,人们在决裂中演化出一种怨恨”“绝望情绪,孕生出信仰危机。

在抛弃传统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催生着信任危机。辩证否定性要在破、立中有继承,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而在当今我国转型实践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传统的冲动行为时常可见,这就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虚无存在与现实的无根漂泊状态。弃绝了所有传统,就如同砍断了传统之根,然后,本想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初衷并没能在现实中实现。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优秀美德,保留了传统中的不少糟粕。然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这一社会共享的伦理规范被忽略甚至被抛弃,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我们陷入了迷茫和恐惧。

闪辞族的快速辞职实际上就是最初的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不信任,引起最后对自己的不信任。可见,当社会缺少了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诚信时,诚信个人的缺失,信任他人也变得困难和难以存续。

(摘编自阳芳《闪辞族现象的信任理论成因分析》)

材料二: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诚信的品格,无疑是首先面临的问题。《论语·阳货》中有如下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主要表现为守信或诚信,所谓信则人任焉,意味着如果真正具有诚信的品格,便能够为人所信并得到任用。儒家视域中的朋友,可以视为家庭亲缘之外的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在引申的意义上,这种关系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与朋友的这种社会意义相应,朋友有信也意味着将诚信和守信视为人伦的普遍规范。在有序的社会交往结构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中,则同时意味着承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或人格。中国哲学对与德性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较多的关注,儒家提出成人(成就理想人格)的学说,这种理想人格便以实有诸己(自我真正具有)为特点。与德性培养相联系的”“,首先意味着将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使之成为主体真实的品格。这种真实的德性、真诚的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前面提及的信则人任焉中的,也蕴含着可信性。信任固然表现为主体的一种观念取向,但这种取向的形成,本身关乎对象。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之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十七章)》),便表明了这一点。尽管老子的以上论述首先涉及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但信不足不信的对应性,并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以上关系表明,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具有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1.下列关于“闪辞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闪辞族”是指众多有共同特点、工作一年左右就想换工作的人。
B.“闪辞族”的辞职方式往往是没有前兆、不辞而别的“失踪式”。
C.“闪辞族”以“90后”职场新人为主,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较为突出。
D.“闪辞族”的行为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体对社会及自身的不信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是巨大的。这种转型同样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了“风暴”。
B.现代社会的转型毫不留情地将人们带离传统秩序的轨道,走上了新路。
C.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人与人的信任是互相的,而个人品格的诚信是前提。
D.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诸多关系表明,信任源于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绝望”一词凸显了人在生命处于无根状态时的内心感受。
B.材料二引用《论语·阳货》的话,目的在于论证“信任他人”这一观点。
C.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社会才可以稳定地运行和发展。
D.孔子“信则人任焉”与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从正反两面谈“信”。
4.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打造一个“诚信”社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坞

郁达夫

花坞这一个名字,大约是到过杭州,或在杭州住上几年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的,尤其是游西溪的人,平常总要一到花坞。二三十年前,汽车不通,公路未筑,要去游一次,真不容易;所以明明知道这花坞的幽深清绝,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现在可不同了,从湖滨向北向西地坐汽车去,不消半个钟头,就能到花坞口外。而花坞的住民,每到了春秋佳日的放假日期,也会成群结队,在花坞口的那座凉亭里鹄候,预备来做一个临时导游的角色,好轻轻快快地赚取游客的两毛小洋;现在的花坞,可真成了第二云栖,或第三九溪十八涧了。

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浔阳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我的第一次去花坞,是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的时候,记得是一天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黄包车,过古荡,过东岳,看了伴凤居,访过风木庵(是钱唐丁氏的别业),感到了口渴,就问车夫,这附近可有清静的乞茶之处?他就把我拉到了花坞的中间。

伴凤居虽则结构堂皇,可是里面却也坍败得可以;至于杨家牌楼附近的风木庵哩,丁氏的手迹尚新,茅庵的木架也在,但不晓怎么,一走进去,就感到了一种扑人的霉灰冷气。当时大厅上停在那里的两口丁氏的棺材,想是这一种冷气的发源之处,但泥墙倾圮,蛛网绕梁,与壁上挂在那里的字画屏条一对比,极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感想。因为刚刚在看了这两处衰落的别墅之后,所以一到花坞,就觉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样子了。

自北高峰后,向北直下的这一条坞里,没有洋楼,也没有伟大的建筑,而从竹叶杂树中间透露出来的屋檐半角,女墙一围,看将过去却又显得异常的整洁,异常的清丽。英文字典里有cot-tage(指乡村地区的小屋,村舍或乡间、旅游胜地的度假用小型别墅)的这一个名字;而形容这些茅屋田庄的安闲小洁的字眼,又有着许多像tiny(小巧的),dainty(精致的),snug(温暖舒适的)的绝妙佳词,我虽则还没有到过英国的乡间,但到了花坞,看了这些小庵却不能自已地便想起了这种只在小说里读过的英文字母。我手指着那些在林间散点着的小小的茅庵,回头来就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车夫说:自然是可以的。于是就在一曲溪旁,走上了山路高一段的地方,到了静掩在那里的,双黑板的墙门之外。

车夫使劲敲了几下,庵里的木鱼声停了,接着门里头就有一位女人的声音,问外面谁在敲门。车夫说明了来意,铁门闩一响,半边的门开了,出来迎接我们的,却是一位白发盈头、皱纹很少的老婆婆。

庵里面的洁净,一间一间小房间的布置的清华,以及庭前屋后树木的参差掩映,和厅上佛座下经卷的纵横,你若看了之后,仍不起皈依弃世之心的,我敢断定你就是没有感觉的木石。

那位带发修行的老比丘尼去为我们烧茶煮水的中间,我远远听见了几声从谷底传来的鹊噪的声音;大约天时向暮,乌鸦来归巢了,谷里的静,反因这几声的急噪,而加深了一层。

我们静坐着,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该回去了,迟疑了一会,我就拿出了一张纸币,当作茶钱,那一位老比丘尼却笑起来了,并且婉慢地说:

先生!这可以不必;我们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钱买的。

推让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说:这给你做个外快吧!

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礼拜的星期日,和新来杭州住的几位朋友遇见之后,他们问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时提出了花坞,他们是有一乘自备汽车的,经松木场,过古荡东岳而去花坞,只需二十分钟,就可以到。

十余年来的变革,到花坞里也留下了痕迹。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虽则还同太古时一样,但房屋加多了,地价当然也增高了几百倍;而最令人感到不快的,却是这花坞的住民的变作了狡猾的商人。庵里的尼媪,和退院的老僧,也不像从前的恬淡了,建筑物和器具之类,并且处处还受着了欧洲的下劣趣味的恶化。

同去的几位,因为没有见到十余年前的花坞,所以仍旧感觉得非常满意,以为九溪十八涧、云栖绝没有这样的清幽深邃;但在我的内心,却想起了一位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忽然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的状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但脚力不健,非好游如好酒的诗人,不大会去”,表明去“花坞”的人不多,也讽刺了那些好酒诗人。
B.文章第三段写第一次去游花坞经过了很多地方,但只是一笔带过,体现了本文“简单处惜墨如金”的写作特点。
C.作者问车夫“我们可能进去”,表明作者见到几处茅庵的欣喜,也表明对这一清幽去处的几分敬畏之心。
D.文章的结尾处写现在的“花坞”好比“素朴天真、沉静幽娴”的少女“脱掉旗袍而换上蕾丝镂空洋装”,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7.下列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花坞”与“石人坞”“龙归坞”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表现“花坞”的幽深秀美。
B.强调“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为下文描写花坞之景和向老尼“乞茶”的情节做铺垫。
C.将“花坞”比作“浔阳商妇”“碧桃开谢”“冬菇烧豆腐”,都生动地凸显了其简单清爽之美。
D.本段于去花坞之前写花坞之美,不仅呼应了开头人人必游花坞的内容,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8.本文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请结合原文,从环境背景和语言特点角度分析《花坞》的“时代色彩”。
9.文章写自己第一次游花坞时为什么要写到“老尼”这个人物,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023-07-0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于赵。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粟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注]①絜,同,洗刷。②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③祇(zhǐ),同。④民志不入,民心涣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A四B战C之D国E也F其G民H习I兵J伐K之L不M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死,与《与妻书》中“卒不忍独善其身”的“卒”字意思不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字意思相同。
D.丈人,古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岳父,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拒绝了乐间的建议,坚持派兵攻打赵国,反被赵国的廉颇打败,大臣栗腹、乐乘也被擒获。
B.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打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燕王非常痛恨乐间,乐间最终留在了赵国。
C.汉高帝非常看重乐毅,多年后经过原来赵国的属地,打探乐毅的后代,还把乐毅的孙子封为华成君。
D.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他的宗师是河上丈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
(2)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
14.燕王给乐间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B.刘诗尾句设譬新颖,极富浪漫色彩,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描绘得别具一格。
C.杜诗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
D.杜诗以自叙和议论为主;写景只有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同时又有想象。
1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洞庭湖,但其特点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07-0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