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全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3-07-05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宗炳在此倡导的“应目”“会心”和“畅神”三环节的整合相应之说,在清代叶燮的主张“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中获得回应。在宗炳与叶燮两人之间略作比较,“应目”与“感于目”“会心”与“会于心”之间单从字面上看是无甚差别的,只是宗炳的“畅神”显示了对一种积极的深层心灵至乐的发现和肯定。

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冯友兰指出:“哲学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观。……艺术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赏或赏玩。心观只是观,所以纯是理智底;心赏或赏玩则带有情感。”这里被叠用的“心赏”与“赏玩”,实际上正是指心灵的情感游戏,与康德有关想象力的自由游或之说相通。艺术作为心赏,在这里应是指一种在身体感觉中满足心灵提升需要的自由游戏。这里的身体感觉是说,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而这里的心灵鉴赏则是说,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张世英发现,现代西方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重感官美,声色之美;另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声色之美,可是单纯感官娱乐没有深层内涵。这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里面。但后现代艺术完全丢掉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这种偏颇,他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他主张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层含义,“艺术生活化既不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或根据大致有四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践美学、客观美学等;第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直觉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体验美学等;第三,现代西方心理学、艺术中心论,如心理美学、艺术美学、否定美学等;第四,中国传统哲学,如意象美学、伦理美学、和谐美学、和合美学等。

中国当代美学只能或应当是新实践美学,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为目的,充分吸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新实践美学也可称为人生美学。这一美学既克服实践美学的唯理性倾向,又克服了后实践美学的非理性的倾向。这一美学将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状态。这里的“境界”既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意,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真”之意。

(摘编自邹其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它需要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接通,才能既有身体感觉的满足,又有心灵的提升。
B.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文章提倡艺术生活化,就是说艺术必须深入生活,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吸纳生气,同时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D.邹其吕认为,在新实践美学体系中,审美具有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理性的形而上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体现为超越性的境界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注重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较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宗炳所说的“畅神”是欣赏活动中深层的心灵至乐,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单纯追求声色之乐的身体感觉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C.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鼓励人们要做到身心一致,奋发有为积极向上,防止人格分裂。
D.审美活动中,如果仅仅追求声色之美,那是形而下的意象追求,只有通过声色之美而感悟到背后的精神力量,才是形而上的境界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真正属于“心灵鉴赏”的一项是(     
A.鉴宝现场,专家当即为群众的每一件文物报价。
B.看油画《父亲》,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
C.看电影《三打白骨精》,为六龄童的演技叫绝。
D.看科幻电影,对人说:“全是编的,莫当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身感心赏之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④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⑤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⑥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⑦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然后,我就到了家。

⑧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补素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⑫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祥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检我自己                                 翻检:回顾,反思
B.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丢三落四:丢这忘那
C.编织着他的内心                           编织:组织、构建
D.删繁就简的秋天                           删繁就简:去掉繁杂,趋于简明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巧妙地表达对远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第⑤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8.第⑧段中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9.根据文意回答,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嘉定元年举进士。拜监察御史。丞相郑清之妄邀边功,用师河、洛,资粮器甲悉委于敌,中外大困。范率合台论其事,于是凡监司、郡守之贪暴害民者,皆以次论斥。清之忌之,改太常少卿。范自入台,屡丐祠,至是复五上归田之请,皆不允。拜殿中侍御史,辞不获,范始以不得其言而去为恨,至是遂极言台谏失职之弊。时襄、蜀俱坏,江陵孤危,两浙震恐,复言:清之横启边衅几危家祀及其子招权纳贿贪冒无厌盗用朝廷钱帛以易货外国且有实状并言:签书枢密院事李鸣复与史寅午、彭大雅以贿交结,曲为之地。帝以清之潜邸旧臣,鸣复未见大罪,未即行,范亦不入台。帝促之,范奏:鸣复不去则臣去,安敢入经筵方再奏之,鸣复抗疏自辨,既而范合台劾之,太学诸生亦交攻之。改起居郎,范奏:臣论鸣复,未见施行,忽拜左史之命,则是所言不当,姑示优迁。臣前者尝奏台谏但为仕途之捷径,无益朝廷之纪纲,躬言之,躬蹈之,臣之罪大矣。即渡江而归。后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权兵部尚书。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时亲王近戚多求降恩泽,引前朝杜衍例,范皆封还。乞拨堂除阙归之吏部,以清中书之务,惟留书库、架阁、京教及要地干官。人皆以为不便。未几,赴选调者无淹滞,合资格者得美阙,众始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维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清之横启边衅/几危宗祀/及其子招权纳贿/贪冒无厌/盗用朝廷钱帛以易货外国/且有实状
B.清之横启边衅/几危宗祀及其子/招权纳贿/贪冒无厌/盗用朝廷钱帛以易/货外国且有实状
C.清之横启边衅/几危宗祀/及其子招权纳贿/贪冒无厌/盗用朝廷钱帛以易/货外国且有实状
D.清之横启边衅/几危宗祀及其子/招权纳贿/贪冒无厌/盗用朝廷钱帛以易货外国/且有实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丐祠,宋代高官老病不宜任事者,常请求充任祠禄官,以处闲散之地。文中杜范“丐祠”,有辞官归田之意。
B.台谏,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台谏”泛称建言与弹劾的官员。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兼权,指暂代官职,“兼”为兼任,“权”为权利。文中指杜范兼任兵部尚书的权利,即暂代“兵部尚书”之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刚直不阿,直言不讳,只要他发现问题都上奏不隐瞒,两任丞相都很忌恨他。
B.面对襄蜀俱坏、江陵孤危、两淮震恐的局面,杜范再三弹劾李鸣复等人以贿交结。
C.杜范通过把皇帝赐给近戚的赐恩诏书全部驳回,肃清了中书的事务,大家很认可。
D.面对元朝军队重兵来犯,杜范处置得当;胜利后论功行赏,公平公正,士兵信服。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丞相郑清之妄邀边功,用师河、洛,资粮器甲悉委于敌,中外大困。
(2)未几,赴选调者无淹滞,合资格者得美阙,众始服。
14.杜范谥号为“清献”,“洁己奉法曰清;智能翼君曰献。”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杜范得此谥号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16.“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