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9-12 1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信也”。“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的优秀美德。

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春秋时期,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拓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明器物的出处——作者和作坊。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首提“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年审,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

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由此,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

可以说,除了表归属之外,“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

(摘编自卢昱《“印”证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它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延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因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勒名的多为戈、矛等战争利器。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官营手工业产品多提供给统治集享用,“犀象珠玉,……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些物品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统治集团积极助推“物勒工名”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奢侈生活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更为复杂、成熟,同时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工种,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追责,在这种形势下,“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便成为商标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民间陶器上便出现了“咸完里奢”“咸沙里突”的字样。这些手工业者在陶器上刻上自己的住处和名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精湛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便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和商标。后来一些品牌成为百年老字号,出现了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刀剪、洛阳老城的“济世堂李占标膏药”等著名的品牌,这些名称本身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符号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章”在春秋时期主要应用于器物,它凝聚着中华历史与文化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
B.“功致”意为精巧细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必以功力密致为上的质量标准。
C.“物勒工名”是一种要求在产品上刻上生产者姓名等类相关信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工业管理制度。
D.“物勒工名”制度是推动以敬业专精、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涉及了“物勒工名”产生的原因,但是两则材料在所论述内容上却各有侧重。
B.统治集团为满足自身奢侈生活需求,对物品质量具有很高要求,有力地推动“物勒工名”制度发展。
C.“物勒工名”制度是秦王朝藉以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最终战胜其它诸侯国一统天下极为重要的保障。
D.“物勒工名”制度带有监督追责等意识,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其(假)百姓甲兵,必書其久,受之以久。”
B.《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随火想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C.宋代铸镜中心湖州生产的铜镜上常常有诸如“湖州石家法炼青铜照子”“湖州李家炼铜照子”之类的字铭。
D.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态山,刻石勒功而还。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物勒工名”制度产生并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5.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说:“工匠精神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时任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当代中国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

②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衣着朴素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找到我。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让我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摸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地使一个穷瞎子在两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又一直感到羞惭。

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那么,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01更新 | 1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厂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14.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词人于绍圣元年贬监处州酒税。②元祐七年三月,作者等二十六人同游西池。
15.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影乱,莺声碎”二句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
B.“携手处,今谁在”照应“人不见”、“空相对”,突出作者与昔日友人不得相见的伤感。
C.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初春的景象,显得鲜明生动。
D.本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
16.“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