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期中 2023-12-08 2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和“造梗” 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一种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删除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群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和“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批判的崛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文艺批评在改变理论话语“中心化”和话语霸权的同时,却具有了更隐蔽的“圈层化” 与“分流化”。
B.数字技术让同质化个体形成网络文化“群体”,而同质化信息流造就了网络评论的对立与争吵。
C.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D.“圈层化”批评缺乏学理性,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排他性,与之相比,学院派批评优势明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C.由于立场不同,学院派批评家及粉丝群体之间对话存在壁垒,这并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发展。
D.处于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抵抗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的同时也在破坏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蜂群”这一形象化的比喻,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B.材料一阐释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产生的原因及问题,侧重分析数字技术运用对这一现象的影响。
C.材料二侧重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两个群体难以自由平等对话,交织着权力博弈。
D.材料二引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提供理论,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文章的思辨性。
4.材料一从哪些角度阐释“信息茧房”效应?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5.请结合“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简述粉丝文艺批评与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11-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 不割! 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 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 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 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她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 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 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 的和声……

1982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有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困于陈,不得行,绝粮。孔子知弟子有心,乃召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上。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材料二: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 古之人’。夷考其行, 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谓之乡原矣?”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符合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

【注释】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洁身自好。③嘐嘐:志大言夸的样子。④夷:句首助词,无义。⑤原:同“愿”,忠厚拘谨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愠,含怒,生气的意思。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意思相同。
B.君子,在古代有两种用法,一指君王,一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此处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C.中道,此处指中庸之道。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指“半途”,两者意思不同。
D.其,表揣测语气,此处可译为“大概、或许”。和“吾其还也” 中的“其”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困境子贡主张妥协让步。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点要求。
B.子路、子贡和颜回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达了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孟子认为孔子寻求志向远大而言行不一的狂士,甚至和不屑于做坏事的自命清高孤傲的狷者交往,是找不到持中道之人时的无奈之举。
D.两段选文都涉及了孔子困陈的内容,材料一侧重讨论道不行的原因,材料二是从孔子困陈思鲁狂士引发的关于狂狷和乡原的讨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14.请概括“乡原”被称为“德之贼” 的原因。
2023-11-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 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心中充满痛苦和惊惶。
B.“叩门拙言辞”写诗人口讷辞拙,不知所云,这是诗人性格的反映,也是自尊心使然。
C.主人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不觉到了黄昏,便摆出了酒菜,端起酒杯开怀畅饮赋诗。
D.诗人运用韩信千金报漂母的典故,表示自己没有韩信的本领但今后也会重重报答主人。
16.元好问对陶渊明诗的评价是: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