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中 2023-11-04 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敞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贵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论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和六个便士(节选)

[英]毛姆

我一边走一边想,他到这里来究竟是个怎样的状况呢?在这里的这段时间,我总能听到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不少轶事,是该认真思考一下这里的环境了。他在这个遥远的海岛上似乎同在欧洲不一样,人们丝毫不讨厌他,如果是在英国或法国,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个与潮流格格不入的人,都说方枘圆凿,然而这里的孔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子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我并不认为他到这里以后脾气比过去变好了,不那么自私了,或者更富于人情味儿了;而是这里的环境对他比以前适合了。假如他过去就在这里生活,人们就不会刻意挑出他的缺点。他在这里所经历到的是他在本乡本土不敢希冀、从未要求的——他在这里得到的是同情。

我觉得这些想法很离奇,便与布吕诺船长交谈了一番。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

我对他感到同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最后他开口说,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同一个东西,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你同思特里克兰德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有什么东西会是你们俩共同追求的?

美。

这个追求也太高了,我咕噜了一句。

你知道吗?一个坠入情网的人,眼里除了他的爱人,就看不到其他事物了,就像古代被锁在木船里摇桨的奴隶一样,没有身心的自由。把思特里克兰德俘获住的热情正同爱情一样,把他紧紧地禁锢住了。

啊,真想不到,你也会这么说?我回答道,很久以前,我也有这种想法。我觉得他这个人是被魔鬼抓住了。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他就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穷尽所有去跋涉。为此,哪怕要打破原先的生活,他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常人不同的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从心眼里同情像他这样的人。

你说的这一点也很奇怪。有一个他曾经伤害过的人也这样对我说,说他非常同情思特里克兰德。我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我很好奇,我一直无法理解他这种奇怪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你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答案,你是怎么想明白这个问题的?

他对我笑了笑。

我不是告诉你了,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只不过他是利用绘画来实现的,而我却是拷生活。

这时,布吕诺船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想我应该在这里说一说。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何况,这故事本身就非常美。

布吕诺船长是法国布列塔尼地方的人。年轻时在法国海军服过役。结婚以后,他就退役了,定居在坎佩尔附近。在这里,他有一小份产业。他准备在恬静的乡居生活中过自己的后半生。悲剧的是,他在一夜之间破了产,因为他的财务代理人出了点小差错。他们夫妇在当地原本有一定的地位,他们不想因此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地方。早年他在远涉重洋时,曾经到过南太平洋群岛,这时他就打定主意再到南海去闯一闯。他先在帕皮提住了几个月,一方面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一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几个月以后,他从朋友手里借了一笔钱,在包莫图斯群岛里买下一个很小的岛屿。那是一个环形小岛,正中间有一个咸水湖,岛上长满了灌木和野生的香石榴,从来没有人居住过。

他的老婆是个很勇敢的女人,他就带着她和几个土著登上这个小岛。他们首先盖房子,清理灌木丛,准备种植椰子。那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现在这个荒岛已经种满椰子,成了一座整饬的种植园。

将来有一天,等我女儿结了婚,我儿子娶了妻子,能够把我在岛上的一番事业接过去,我就和我妻子回到故乡去,在我出生的那座老房子里度过余生。

到了那时候,你回顾过去,一定会感到这一辈子过得很幸福。

我在脑海里思索船长的这番话。

你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不仅靠坚强的意志,更要靠坚强的性格。我说。

或许你说得没错。但我认为这其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你说的是什么呢?

他停下脚步,将两只胳膊抬起来。

信仰。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早就迷失了方向。

谈到这里,我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了库特里斯大医生的家门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的南太平洋的小岛环境怡人,岛上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怪人,在这里不乏知音。
B.文中用“方枘圆凿”这个成语,批评了英国和法国本土所谓的潮流,恰恰是迂腐的没落的,遏制了艺术家的创作天赋予个性。
C.布吕诺船长说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艺术家,是因为他携妻子和几个土著一起在荒岛上开垦出一个种植园,用生活创造了美。
D.文章结尾“到了那时候,你回顾过去,一定会感到这一辈子过得很幸福”“你说的是什么呢”中的“你”,都是作为叙述者的“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在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形象的刻画上主要借助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尽管他并没有出场,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
B.小说选用第一人称“我”这一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追求艺术理想、为欧洲传统和世俗所不容的“怪才”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C.小说在情节转换上十分自然,一方面通过“我”与布吕诺船长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另一方面通过“我”的内心独白来转换故事场景。
D.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语言不仅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且其中不少的语句富有哲思,耐人寻味,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8.小说中嵌套了关于布吕诺船长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9.有人评价《月亮和六个便士》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观念的艺术化”,所谓“观念的艺术化”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态度、美学理想借助小说表现出来。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文中的“观念”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乃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然而非所敢望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材料二: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欲弃A尘垢B解C羁絷D自放于E道德F之场G而事每H劫而留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文中指安闲,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不同。
B.以为,文中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意思相同。
C.先人,文中指祖先,“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D.自处,指安置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因为获罪被贬为筠州税务官,因为当地洪水泛滥,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他只能暂时居住在部使者府。
B.苏辙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本想作为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然而繁琐的工作却让他的想法落空。
C.苏辙的理想是摆脱琐事杂务,归隐乡里,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中,寻求颜回之乐,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
D.韩愈曾经在京城度过八九年,每天只能靠求人来维持生活,当时还没感觉,如今回想起这些过往仍让他感到悲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2)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14.关于颜回能够“安贫乐道”的原因,苏辙和韩愈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0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背下,犹言惜故林。

落叶(其一)

修睦

两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孔绍安,原是南北朝陈朝的达官子弟。此篇当是孔绍安于陈亡后不久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②修睦,晚唐诗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诗开头用个“早”字;一语双关,既表明这一年秋天来得比往年早,又给人以好景不长的暗示。
B.孔诗中“翻飞”二字,借落叶形容诗人内心纷乱而又身不由己的神情状貌,可谓贴切。
C.修诗中“重重落叶红”,既展现出枯叶深红的颜色,又刻画出其层叠的姿态。
D.修诗时而从正面描写,时而从侧面烘托,既有拟人化手法,又有丰富的想象。笔触灵动,饱含深情。
16.两诗均借落叶抒发情志,但主旨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